中国当代口译译员的社会地位

时间:2022-05-22 10:25:52

中国当代口译译员的社会地位

摘要:从中国口译员地位偏低和提高译员社会地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我国从口译认证考试、口译研讨会、口译教学及口译行业规范化四个方面对提高译员社会地位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口译译员;社会地位;口译认证考试,口译行业规范化

口译的起源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口译的出现先于文字的使用。虽然口译是一种古老的人类活动,但一直到20世纪,人们都还普遍认为口译太普通,根本不值一提(Pochhacher 200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口译工作需求量大大增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首次有了同声传译服务,于是口译工作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在纽伦堡审讯纳粹战犯的审判,庭上对话全部用同声传译。这次审判让人们充分见识了口译服务的魅力和价值。如今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译职业渐渐被人们称为“金领职业”,是日进斗金的工作。而中国的经济腾飞给口译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口译服务和译员社会地位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拟结合译员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谈谈中国现代口译译员的社会地位问题。

一、译员地位偏低

首先,从译员本身来看,他们普遍长期忍受“从属情意结”,就是“终生没有机会做老大而产生的自卑与无能感觉”、“终生做别人的‘跟班’”(周兆祥、陈育沾1988)。虽然笔译工作也会令人产生这种感觉,但在口译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通常译员都是坐在或站在主角旁边,做着人云亦云的“机器”。风光都是属于主角的,译员有时甚至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却有可能听不到观众或听众的一点掌声。

其次,从口译服务用户角度来看,由于社会上的译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人自诩为译员,但实际上根本就是名不符实。现在充斥于口译市场的一些从业人员只是会说外语,但这并不等于能担任口译工作。有些人员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因口译培训市场尚不规范,其资质并不足以胜任口译工作。这些水平低的译员会对译员的地位和工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虽然也有一些高素质的译员语言技能好,认真负责地对待重要复杂的文件和演讲,但口译服务用户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前者(Gile 1995)。由于目前中国的口译服务还缺少规范与监督,译员的地位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有些口译服务用户,在与口译人员直接打交道过程中,常常认为只要是懂外语的人就能充当全能的口译,就理所当然能够胜任任何领域的口译工作。口译常被认为不过就是转述别人所说的话而已,是一个传声筒和工具,其技术含量并不高。再加上相关行业规范的缺失,口译人员的薪酬往往存在主观随意性,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并不相符。此外,由于口译市场上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译员资历或素质高下不一,翻译企业经营不规范等原因,一些不合格的口译工作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了译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而在翻译领域,口碑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译员的地位低从口译培训现状也可见一斑。王恩冕是这样总结口译培训现状的:口译学员英语水平普遍不理想,进入市场的译员水平良莠不齐;全社会对口译职业的认识不清;口译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口译市场管理不规范,用人单位各自为政,没有完善的聘用机制和标准,市场信息不通畅。这种培训现状表明译员及口译工作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员地位还有待提高。口译培训对译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口译培训现状不改善,提高译员地位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提高译员社会地位的必要性

首先,要提高译员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口译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毋庸讳言。正如钟述孔先生所说,实践证明,口译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言语行为,而是一种涉及诸多知识层面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钟述孔,1999)。随着区域性和全球流的与日俱增,各种涉外事务与活动日益频繁,而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各行各业都需要译员。大至联合国大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会议、国际谈判、国际冲突的解决等,小至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接触,都无法离开口译,译员扮演着语言与文化桥梁的作用。口译工作使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到位有效,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随着国际合作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其次,口译工作特点也决定着译员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口译工作看似容易,似乎只要略懂两种语言者都能做口译。实际上要做好口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国著名的口译教学专家梅德明教授把口译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转引赵军峰,2003,1):

(1)即席性强(extemporaneousness)。口译人员往往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即刻投入双语转码的临场操作。而且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交际双方,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众,一般都不希望中介占有过多的时间。这就要求译员具有很快的即席反应能力和高超的临场发挥水平。

(2)压力大(stressfulness)。译员必须要能适应在正式场合严肃气氛的压力下工作。紧张的情绪会影响译员的自信心,怯场的心态会使口误频生。

(3)独立性强(independence)。通常,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员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译员的责任性自然也就大。译员无法回避所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更无退路可走。许多口译活动都无后面补救的机会。译员必须遵循“译责自负”的原则。

(4)综合性强(comprehensiveness)。口译是一种综合视、听、说、写、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口译属于一种立体式、交叉式的信息传播活动,多层次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会给口译工作带来困难,如说话者口音、说话者语言逻辑性差等。

(5)知识面宽(miscellaneousness)。口译过程中传递信息的覆盖面无限定边界。口译的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涉,无所不包。口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口译要求译员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一流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技能。译员既是语言专家又是略通百事的杂家。

人们了解了口译工作的特点并充分认识到口译工作的不平凡之处以后,会更加重视口译工作及译员的地位,尽量为口译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译员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误。这些都是译员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只有译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译员的工作环境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

三、提高译员社会地位的措施

1 口译认证考试的设立。口译认证考试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名合格口译员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包括语言能力、语言外知识、口译技巧与策略以及职业素养等(Gile 1995)。口译认证考试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译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口译行业的规范化,为口译人员提供平等的市场准人机会,引导口译

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起到保护译员,提高译员的社会地位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渐渐建立起了较大规模的口译认证考试。1997年上海市实行了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随后出现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2001)、厦门大学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2002)、由教育部和北外联合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2003)以及由人事部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2003)。

2 口译研讨会的举行。全国口译研讨会暨国际研讨会的举行总结了国内口译教学与评估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这对促进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1996年由厦门大学发起了首届全国范围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此后,每两年举行一届。199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2000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200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200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主题从关注口译教学状况及教学改革发展到研究口译的国际化与专业化。从口译研讨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规模不断壮大,研讨广度和深度均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加深”(慕媛媛)。口译研讨会的举行表明译界人士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推动口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扩大口译影响及提高译员社会地位。

3 口译教学的发展。目前的翻译培训已经出现多元化趋势,有:本科生三四年级的翻译基础培训、研究生阶段的高级口笔译培训、理工科院校开设的翻译选修课,社会上不同机构组织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口译培训班,围绕职业资格认证开设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课等(刘和平,2005)。

此外,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全票通过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翻译学发展成了独立的二级学科。教育部批准的15所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单位将于2008年春季开始招生,其中有8所院校将开设两年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这个学位的设置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尽管口译教学还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但它为培养更多高级口译人才带来了机遇。

4 行业的规范化。面对口译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翻译企业经营不规范等诸多口译发展问题,2006年9月4日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翻译服务规范第二部分口译》(GB/T 19363,2-2006)。该口译国标确定了口译服务的规范,对口译服务方资质、业务接洽、译员管理、计费方法、顾客支持等诸方面进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范比较混乱的行业市场,保障译员权利,提高译员地位。

上一篇:依托《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 下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