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时间:2022-05-21 09:39:04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与哲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种科学思想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也是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之一。

关键词:生物学 辩证唯物主义 思想教育

96年5月颁发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第二点有关思想教育指出“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强化生物学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求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使学生增强辨识各种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我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在讲述原生质的化学成分元素时,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都是自然界里能找到的。人和动植物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来生存。人生了病还要用“药补”、“食补”。生命与非生命之间除了运动形式不同外,没有一个超界限存在。动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变为二氧化碳、无机盐、有机物进入大气和土壤中,又为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及根的吸收作用所利用,发生生命的“再造”,重新组成植物体的一部分,又通过动物的摄食作用形成动物的一部分,通过系列食物链进入人体。各种元素在整个地球上的非生命界与生命界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绝对没有神秘的生命活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称之曰的“隐得来希”支配着生命。

二、矛盾的概念

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法则。什么是矛盾?很明显,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光合与呼吸、显性与隐性等等都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拿遗传与变异来说,遗传意味保守,使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代谢类型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传递。变异则相反,如果只有遗传的一面,生物就没有变化,生物就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也就不会有许许多多的物种,形形的生物,即生物界的多样性。如果只有变异的一面(细胞内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物种不能稳定,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失去基础。遗传和变异对立统一的斗争,推动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也是“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而父方又来自父方(或母方),母方又来自母方(或父方),溯源无穷,追踪无境,归根结底,是一对矛盾。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及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显性与隐性)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学生们不理解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普遍性与特征的关系,在解遗传题时动辄就要写出XY,然后把题中所给的黑白基因硬牵到这两个性染色体上,闹出笑话。甚至书本上的白化病(常染色体遗传)基因也这样处理。而当真正遇到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的自由组合时又束手无策,不得要领。事实上,任何杂交遗传都是两性结合,用不着都把XY写出来。主要是没有把含有性别基因的性染色体这个特殊性放在一般常染色体这个共性角度关系中去,因而不了解性染色体其上面的基因与常染色体其上面的基因,是自由组织的关系,XY的遗传行为同样遵守自由组合规律和分离规律。色盲与性别相关现象恰恰是色盲与性别连锁遗传的不平衡结果。

若掌握了共性与个性这个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处理问题总是就得心应手,少出差错,也会体验到学会解决一个总是的甘甜。

四、物极必反

顶端优势现象是疏菜、果树、棉花、杨树、雪松以及向日葵、麻类、玉米、高粱等植物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现象。这是由于生长素作用在由浓度低到高的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抑低促”现象引起的,即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时植物生长,高浓度下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使植物停止生长杀死植物。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生长素类似物2,4―D作为农业生产上单子叶作物大田除草剂的。这就是哲学上“度”的概念。超过了关节点,事物的度就被破坏,事物发生质变。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度。

五、联系的观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生态平衡乃是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当生态系统的一食物链营养级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被破坏消灭时,则引起链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表面看来两个毫无关系的生物表现出相关现象。猫为肉食动物,不吃草,在猫与红花三叶草之间存在猫多草旺的现象则是通过了猫一田鼠一熊蜂一红花三叶草一条食物链的影响引起作用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给一种看不见的线联系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网一生命之网。

六、相对静止的哲学概念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处于相对不显著变化阶段也就是哲学上所谓的相对静止状态、量变阶段。细胞分裂间期表面上没有变化,内部进行着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度哲学范畴。

七、唯心论的破产

女娲补天、上帝造人是唯心主义者关于生命起源的谬论。历史记载剑桥大学副校长莱特佛博士宣称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九点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化学起源论证明了生命起源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核酸蛋白质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量变质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的火花放电实验、奥巴林的团聚体实验、福克斯的微球体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令人信服使唯心主义神创论彻底破产。

八、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生物体的每一性状由细胞核内核酸中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决定,而不是由蛋白质活动着的生命体现者决定。伞藻嫁接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植物、无荚膜与有荚膜两种肺炎双球菌的转化都证明了核酸遗传的物质基础。魏斯曼连续将老鼠的小尾巴切掉却一律毫无例外地生出了有尾巴的小老鼠,足以证明种质学说的正确,获得性不能够遗传。学者们后来还发现“获得性遗传的程度决定于变异部分的物质参加到形成生殖质细胞的整个过程的程度”。凡此生物实验,都有力地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九、反对形而上学

关于物种起源,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由量变到质变地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是曾经有过多次“大激变”,每次大激变毁灭了所有生物,激变结束后地球上又重新出现了新的生物类型。即所谓“灾变论”。关于马的进化,直生论认为,原始马有五趾,以后朝着确定好的只有中趾发达的方向发展,他们虽不否认物种的可变性,但却认为进化的目的即在于要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即在于产生人类,以后就不再发展了。“灾变论”、“直生论”都反映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唯心论。另外,关于细胞的分化,微尔和把机体说成是细胞的机械总和,是活细胞的集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无论骨、血、软骨、肌肉、纤维质等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体”。

总之,整个生物学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也充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教师认真剖析,就会使生物充满幽默和风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正确认识生物界,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孙卫国. 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点滴谈. 德清三中 . 2004 5.

【2】韩黎明 .生物学与辩证唯物主义 .《甘肃教育》21期. 1998.

【3】李婧.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小作家选刊第7期.2010.

上一篇: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下一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