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时间:2022-05-21 08:11:45

【前言】浅谈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题意 许多“解决问题”看似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解答。如:有这样两道题目:(1)做一个灯笼用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多少个灯笼?(2)每盒有9个面包,有40个小朋友,如...

浅谈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摘 要: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立足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如何分析问题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多读题;联系实际;动手操作;数量关系;关键词;理解题意

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在做“解决问题”的题目时,经常会有不读题只看数字,然后就开始加减乘除乱写一气,根本不懂去收集信息分析题意。多读题,既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题意,也能提高读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除法的两种含义时,会经常碰到如下叙述的两种“解决问题”:(1)每个花坛种3朵花,6朵花能种几个花坛?(2)每个花坛种3朵花,6个花坛种几朵花?部分学生看到这两题,头就开始晕了。于是,在教学时,我注意教育学生先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引导学生多读题,说清每个条件和所求问题的意思,还提醒学生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这样,学生在充分表述题意后,也就理解了题意,学会了正确解答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题意

许多“解决问题”看似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解答。如:有这样两道题目:(1)做一个灯笼用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多少个灯笼?(2)每盒有9个面包,有40个小朋友,如果每人发一个,要买几盒面包才合适?在解决这两道习题时,需要带领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50张纸在做完8个灯笼后,还多两张,但多下来的2张却不够做灯笼了,因此,50张纸最多只能做8个灯笼,即“去尾法”。而买面包的问题,每盒有9个,如果买4盒,只有36个,还缺少4个面包,因此,还需要再多买1盒,才够每人一个,即“进一法”。通过生活实例的比较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余数在哪种情况下是要算进去的,在哪种情况下又是不需要算需舍弃的。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解决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第一行摆5朵黄花,第二行摆红花,红花的朵数要比黄花多3朵。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表象,理解了数量关系,从而获取了知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比多比少”一类题搞不清。如:小红得了10颗五角星,比小明多得2颗五角星,小明得了多少颗五角星?全班学生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学生会出错。由此看出,许多学生只是套公式:看到多用加法,看到少用减法,而并未从题意上真正理解。所以在进行这一类题目的教学时,我就带领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分析。如:小红得了10颗五角星,小明比小红多得2颗五角星,小明得了多少颗五角星?首先确定:什么和什么在比?结果怎么样?关键字:多。谁多?(小明多)由小明多就可以知道小红的五角星少。如果求多的那个量,就用加法;如果求少的那个量,就要用减法,因为减去之后就少了。问题求“小明得了多少颗五角星?”就是求多的那个量,因此用加法计算。首先让学生将“比小明多得2颗五角星”这句话补充完整,变为“小红比小明多得2颗五角星”接下去,找出小红多,小明少这样的对应关系。通过这样找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中量的大小来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很好掌握,而不是停留在“多”“少”的字眼上。

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在教材的部分解决问题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这些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如:红队得了100分,蓝队领先红队20分。蓝队得了多少分?此题中的“领先”一词,不少学生就不知其意;再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她打破了生活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其中的“打破”“提高”,都需要借助同学或老师的帮忙,将它们转化成学生理解的数学词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从而达到正确解答的

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上一篇:高中英语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话语选择 下一篇:高中生对生物学学习资源使用现状和需求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