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幼儿行为,走进幼儿心灵

时间:2022-05-20 11:55:49

解读幼儿行为,走进幼儿心灵

摘要:幼儿的行为问题在学前期比较常见,但是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指导,提高教师处理常见幼儿行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幼儿 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

幼儿阶段是一个行为问题产生较多的阶段,对以后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只有正确地解读幼儿行为,才能走进幼儿心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

幼儿阶段是社会化过程最快的,是学习知识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产生问题很多的阶段。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行为。现阶段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1)羞怯、胆小。这样的儿童总是被其他的儿童任意摆布,在人群中显得比较被动、无助,平时也很少主动与其他人交流、玩耍。(2)焦虑。这样的儿童总是显得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等。(3)多动。这样的儿童在学前班比较常见,他们往往不能安静地呆在一个地方,在课堂上或在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这里所说的多动并不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叫脑损伤综合症也叫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4)攻击。攻击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或身体的攻击。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一些攻击,例如,一些儿童喜欢与人争执,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较小年龄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或物品等。

二、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成长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目前已经达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个人的生物因素(遗传)、心理行为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成长。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个体基本形态构造上的差异,同时又影响着个体行为习惯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恒河猴的研究发现,猴子的攻击性或者友好行为可能来自遗传,而人的情形与它们相似。美国加州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琼希尔克说,“人类个体之间的性情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且在一生中都变化不大,这个研究支持了这个事实,但是造成人们不同的性情与行为的因素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呢,比较难下结论。”但总地来说,生物因素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儿童的人格特征、早期经验、行为习惯等。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朔到其早期的行为。也就是说儿童早期的经验是儿童,尤其是成年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最为根本的。

4.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基本国策要求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而转化成了以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小家庭结构。在这种新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在孩子抚育上无法进行比较,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儿童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失去了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机会。由于新的家庭结构的确立,已经从传统社会中以父母为中心的形态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形态。这种新的形态的建立,使儿童具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正像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娇宠的孩子永远不能自立。他缺乏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这样的儿童往往过分依恋父母,缺乏独立能力。进入学校后又蔑视同伴关系,强调自我中心。

5.家庭经济水平的变化

家庭经济水平的变化对家庭和个体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学说。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的需要才能引起高层的需要。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已经从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向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转化。正像格拉瑟所说,这种转变是一种定向转变,是个体从一种以生存为中心的目标定向向以自我满意为中心的角色定向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怀。而孩子也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满意、注重享受生活,更加强了个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任。

三、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解决办法

1.运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指导

幼儿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成人的语言还不能够理解,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比较平和、简单的语言与其交流。同时也要注意与儿童交流的方式。

(1)要设身处地地与儿童进行沟通。每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动机,幼儿也一样,如果发现幼儿出现了一个“不合理行为”,我们不是要马上批评他和教育他,而是要深入探讨其行为动机,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一下。因为幼儿由于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好动机,坏行为的现象。

(2)多观察和参与儿童的活动。幼儿对外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因此和儿童交流之前先要取得幼儿的信任,不可以直接谈论主题。多花一些时间和幼儿玩耍,取得幼儿的信任,然后才能开始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康教育与辅导。

2.让家庭参与

幼儿的很多行为问题都与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帮助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解决幼儿心理成长中的问题,就必须有家庭的参与。同时在家庭参与的情况下,不可以给家长制造过多的压力,否则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有学者提出让家庭介入幼儿心理指导的方法:第一,帮助家庭成员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第二,让父母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第三,在帮助儿童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讨论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家庭辅导;第四,必要时要接受社区介入。

3.早诊察,早干预

治疗并不是万能的,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做好基本的预防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只有做到预防与治疗的全面协调才能做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每个儿童的个性和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能仔细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对潜在的“问题幼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问题幼儿”能在最佳的教育干预中,改变不良行为。

4.创造环境,早期训练

(1)在幼儿园要建立一种温暖、亲切、合作的氛围,让每个幼儿都对这个集体具有一份归属感。这种环境中才能使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课堂的设置要在内容上为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在形式上体现多样化,方便幼儿的主动参与。

(3)活动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分析,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适合发展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全力合作,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发展。

上一篇:论《图形图像(Photoshop)处理》学科教学渗透德... 下一篇: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用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