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内生性风险与金融支持的困境

时间:2022-05-20 06:39:21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内生性风险与金融支持的困境

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但是却面临着贷款难问题,而金融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又面临高风险的制约。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金融支持困境。本文集中论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生性风险及其对贷款难的影响。要打破金融支持困境,不仅需要改革农村金融系统。支持农业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而且需要农业产业化组织自身的变革,采取措施主动降低经营风险。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内生性风险;金融支持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66-04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一直沿着两条相互分离的主线展开。一条主线是金融学领域关于对农业产业化如何提高金融支持的研究(齐成喜,2005;陈柳钦,2005;张蕊,2003;林宝清,2001;宋晓芹,2001),另一条主线是农业经济领域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效率并且是非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孙敬水,2003;何嗣江,2006;刘导波,2002;生秀东,2007)。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资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基于学科分工的视野,其暗含的假定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非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基本合理的。这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就是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或低效率,具体表现为,农户与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很高,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并且随着资金非农化趋势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有减少的危险。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贷款难问题,基本原因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出现缺位造成的,风险因素也有讨论,但始终作为外生变量;解决贷款难的思路自然就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改善农民的融资条件。

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农业产业化,其暗含的假定是:金融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配置是合理的,融资需求是随时可以得到满足的。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在于非金融资源的配置不是最优的,主要表现为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矛盾突出,利益联结机制有缺陷,违约现象频繁发生,农业产业链随时有断裂的危险。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基本原因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经济中的风险无法完全消除造成的,并且由于利益联结机制有缺陷,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还有放大的可能。当风险来临时,违约现象便不可避免。解决违约问题,便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运行。

显然,理论上的分工研究有其便利性,但在实践中,金融资源的配置与非金融资源的配置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风险因素和融资困境是相互影响的。风险因素增加,会引发额外的金融需求,也会使融资困难增加;此外,企业或农户任一方的资金链断裂,也是引发风险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导致违约行为。本文把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生性风险及其对贷款难的影响。因此,要打破金融支持困境,对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不仅需要改革农村金融系统,满足农业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而且需要农业产业化组织自身的变革,配合金融支持行动,采取措施主动降低经营风险。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内生性风险及其影响

风险就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产业。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大体上可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契约风险。从另一个角度,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划分为外生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所谓外生性风险是指一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不能控制的外部自然变量和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带来的损失可能性,本质上是可以用概率论计算和预测的。所谓内生性风险与系统本身的运行有关,是内生的,特指一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损失可能性,本质上无法准确地计算和预测。就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契约风险而言,前两者属于外生性风险,后者属于内生性风险。采用这种风险划分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外生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的交互影响,从而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不是减少了,在某种意义上,风险往往是被放大了。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或质量的背离,给签约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其他产业为大。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价格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变动造成市场价格背离契约价格,给签约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分析市场风险,需要分析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契约的性质。

从市场交换的角度看,农户和企业之间通过契约进行的交易,是一种现货远期契约交易,是对现货即期交易的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货交易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回避了即期交易风险。使农户取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企业获得相对稳定的货源。然而,这种远期交易契约的特性还在于,它并不会完全消除契约双方面临的价格风险,使双方同时满意,只能使价格风险在农户和企业之间相互转移。例如,当市场上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低于事前签订的契约价格,企业按契约价格收购会遭受损失;当市场上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上升,高于契约价格,农户按契约价格销售就会遭受损失。这里要问的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种办法改进契约的价格条款,从而使得农户和企业双方同时达到满意的最优状态(例如,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价格,契约价格与未来的市场价格总是不一致的,从而在到期交易时,总有一方要遭受损失。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价格风险是始终存在的,试图通过改进契约条款而完全消除价格风险是徒劳的。

(三)契约风险

契约风险是指农产品契约因为企业或农户一方违约,而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典型情况是,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价格时,龙头企业常常违约直接按市场价格收购;而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价格时,小农户则将产品转售市场。契约风险的另一种重要类型不得不提,这就是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做出一些对自己有利而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不利的行为。

违约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合同失去了约束力,违约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罚,从而使得违约的收益大于违约的成本。主要有两个原因:

1、法律失去了威慑力。对于违约事实十分清楚的违约事件,理论上可以借助法庭裁决来解决。但是,在现实中,无论龙头企业还是农户哪一方违约,受害一方诉诸法律,都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们之间的交易量小,胜诉的收益也小,而诉讼及执行的成本却很高,而一旦违约方了解这一情况,便会更加肆无

忌惮地违约。

2、市场信誉机制的作用有限。对于违约事实不容易查证的违约事件,只有靠市场信誉机制来制裁违约行为。信誉机制是指违约者将面临对方终止以后交易关系所造成的未来损失,并且还要遭受因自己的市场声誉贬值带来的损失。要使信誉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具备4个前提条件:第一,博弈必须是重复的。重复交易可带来长期利益,如果交易只进行一次,另一方就无法对违约方实施惩罚。第二,当事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即要考虑长期利益。如果只关注眼前,就不会有信誉可言。第三,当事人的不诚实行为能够被及时观察到,即信誉机制需要有一个高效率的信息传播系统。第四,违约者必须得到惩罚(张维迎,2003)。从这4个条件来判断,信誉机制对小农户的约束作用是微弱的,因为小农户的生存经济特征和高风险规避倾向,使得小农户更注重眼前,而不看重未来,因而容易违约;同时,小农户毕竟是分散的经营个体,交易量小,在市场中大多属于“匿名交易者”,其他经营者逐个收集小农户的信息不仅困难而且不合算,这自然助长了小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

与小农户相比较,龙头企业由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用性资产,更注意市场信誉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因而人们认为,龙头企业一般是守约的。但是,在存在垄断和信息传播不畅的情况时,龙头企业又具有很强的违约倾向。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看,一方面,不少地方的龙头企业只有一家,局部垄断现象比比皆是,农户没有选择龙头企业的自由,龙头企业作为垄断者,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任意违约而不必担心声誉受损和签约农户“报复”。另一方面,小农社会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封闭性,与外界交往少,信息闭塞。一些龙头企业在一个地方违约之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换个地方继续和农户签约。因而只要存在这些情况,信誉机制对龙头企业也没有多少约束作用。

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契约交易性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样的外生性风险很容易转化为契约风险这样的内生性风险,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比独立的非产业化经营面临更多的和更大的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具有远期契约性质的农产品交易中天然地存在风险积累机制。在一次远期农产品交易中,从成交到交割这段时间内交易双方中途均不能退出,同时他们又将面临众多的不确定事件产生的风险,当无数个小风险到期累积成大风险时,契约当事人(企业或农户)尽管主观上并不想违约,但事实上往往已无力履行契约而被动违约。

另一方面,具有远期契约性质的农产品交易中缺乏向系统外部转移风险的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产品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始终聚集在契约交易者系统内部,风险只能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分割和传递,一旦价格波动幅度过大(或者仅仅是违约能够得到好处),系统内由于缺乏契约约束力,也就容易引发交易主体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各种各样的主动违约(何嗣江,2006)。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风险性质是导致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难、融资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说单独的企业(或农户)向金融部门贷款,金融部门面临着道德风险的危害,因而惜贷的话,那么,金融部门向产业化经营中的企业(或农户)发放贷款,则面临着双重的道德风险:不仅企业自身有着道德风险行为的激励,企业还面临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威胁。因此,金融部门向龙头企业或农户贷款,将面临比普通的贷款更大的风险。忽略掉这类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内生性风险,将会出现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贴息贷款政策,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但是效果不佳,这与银行面临的高风险有极大关系,因为少量的补贴不能抵消存在内生性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损失。当前比较有效的政策手段是行政干预:召开银企座谈会,向金融部门下达贷款指标,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行政干预的基本原因是:金融机构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如果仅仅存在外生性风险,金融部门只需要对照“利息一风险”的统计表格,就能够决定向企业贷款的事情,利息差额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即可,不需要政府部门下达贷款指标。但内生性风险的性质与外生性风险迥然不同,内生性风险会随着利息的上升而增加,非行政干预,银行是不愿增加贷款的。

农户与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空前提高,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制约,迫切需要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但是,金融部门增加贷款,却又面临高(内生性)风险的制约。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金融支持困境。金融学领域广泛讨论了形成金融支持困境的多种因素,例如:农村金融系统改革滞后,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民间金融始终以地下金融的形式存在;农业是一个低收益、高(外生性)风险的产业,以及一些不平等的政策因素鼓励了资金从农村流出等等。但巨大的内生性风险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制定金融支持政策时,不能忽视这一因素。

三、化解金融支持困境的对策

解决金融支持困境的基本思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系统,满足农业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自身的变革,采取措施主动降低经营风险。

(一)建立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三元金融结构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金融支农体系,应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三元金融结构,分别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互的民间金融组织。

1、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它是以政府组织为前提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的金融组织。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长期、低息的信贷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投融资服务,这样既可以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对农业投入资金的不足,又可以通过示范效应诱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2、商业性金融机构

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和受官方指导并为非国有部门服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完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经营,主要是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企业发放贷款。

3、农村民间金融

国家应当鼓励并扶持民间金融业的发展,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信息成本上,民间金融组织有明显的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优势。在封闭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低,民间金融只要在人缘、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运作,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排斥之类的非正式制裁机制,就可以大大降低监督成本及违约风险。

(二)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从经济学上看,应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标准措施是信息披露和资产抵押。因此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使金融机构能够对龙头企

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及时做出正确评价,有利于企业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建立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

(三)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始终面临着自然风险的威胁。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农业灾害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应尽快完善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各省市农业保险公司以区域性的经营管理为主导业务,再在广大农村按自愿互助原则成立不同形式的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大比例地向国家和地方各级农业保险机构分保,逐级分散局部风险,在建立农业灾后补偿机构的同时,农业保险组织也可以将贷款保险业务作为农业保险的附加险,当借款人无法归还贷款时,保险机构代为偿付,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四)建立风险基金,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应建立风险基金,实现丰积欠补。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以至于企业无法按照规定价格进行农产品收购时,运用风险基金予以补贴,从而稳定双方的契约关系,弱化市场风险对双方合作的冲击。对小型龙头企业,要试行契约保证金制度。农户和企业在签订契约时,双方协商向银行的专门账户预付履约保证金。如一方违约,则该保证金既是对违约方的罚金,又是受害方的损失补偿金。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的内在稳定性:它能对分散农户的违约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因而信誉较高,它也有更大的激励对龙头企业进行监督。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合作社的缺点是运行成本较高,一般是在经济效益或规模效益显著的项目上发展合作社较易成功,在具体操作上,要结合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合作社,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合作社,结合“公司+农户”发展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当适时发展合作社联盟或联合社,这是发达国家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六)积极培育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

鼓励农民经纪人和运销组织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竞争。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信誉机制消除契约双方的短期行为。

上一篇:公允价值运用与经济背景的关系分析 下一篇: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