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权威

时间:2022-05-20 05:29:1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权威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因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国法律体系之核心,故宪法正是法治之核心,是依宪治国的基础,是依法行政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最高权威。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治 宪法 宪法权威

中图分类号: 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59-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法治”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放眼世界各国的发展,不难发现,如果宪法不具有其应有的权威,那么法治的实现就绝无可能。也因此,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三十周年的大会上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亦明确强调“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显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最高权威。

一、树立宪法权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

何为宪法权威?宪法权威即是指一国宪法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在国家政治生活及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居于最高。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因为宪法正是法治之核心。法治并非法律、法规的简单累积,而是有着特定价值追求的治国理政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最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国家治理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改革要与法治协调推进,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和法律的框架内深化改革。新时期的改革不是制度的突破,而是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改革绝不能偏离法治的轨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宪法,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所以我们谈依法治国也好,推进法治中国也好,最核心的是要通过宪法来治理。

宪法之治理必先树立其权威。我国宪法在序言中表明,“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可见,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的基本国策以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准则,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从文本上即彰显其权威地位,并作为国家的根本法,通过规定国家权力的组织与运行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来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其滥用权力。因此树立宪法权威必然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核心。

二、树立宪法权威是依宪治国的基础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宪治国即是政府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照宪法治理国家。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普通法是子法。宪法是普通法的制定依据,普通法是宪法的具体化,所以要依法治国必须要先依宪治国,而依宪执政则必须以宪法真正具有权威作基础。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应凸显两层意思,一是党的活动必须在宪法范围内;二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高依据。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法治,不仅要看它的人民能否依法解决相互间的冲突和纠纷,更为重要的就是要看这个国家是否依靠宪法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否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宪法的权威就在于它明确规定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而且规定的各项权利是现实的,是现实中每一个公民能够享受到的。唯有依宪治国,树立起宪法权威,才能够保证公民享有人的基本权利。

宪法是一切法律法规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行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一国法制统一的制度基础,如果宪法不是最高的法律依据,没有应有的权威,那么不仅有关机关、组织和个人很可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而且也势必出现违宪的法律和法规,出现“法出多门”、“政出多门”的现象。因此,宪法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还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础。如果宪法权威不能树立起来,违宪现象仍然存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同时党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范围内。因此,说:“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既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则自当具有法治的最高权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要坚持宪法原则,落实宪法制度,遵守宪法规范,倡导宪法理念,抵制和纠正一切违宪行为,自觉维护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实践证明,如果宪法不具有其应有的权威,那么法治的实现也就绝无可能。没有宪法权威就没有法治,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正是依宪治国之基础,法治中国之关键。

三、树立宪法权威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法律支配权力是法治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设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就是讲公权力如何实现法治化,换言之,就是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总理在谈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差别时曾说“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法治政府最基础的原则。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紧密联系在一起。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含义即是依法治“官”而非依法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依法治“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宪法权威恰恰正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从宪法的内容上看,作为根本法的宪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其实可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机关权力(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私权力)的有效保障。而从宪法的价值角度来看,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保障人权和制约权力。并且宪法对公民权利(人权)的有效保障是居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孟德斯鸠曾断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故此必须树立宪法的绝对权威,才能使得公民权利真正得以对抗“公权力”,依法行政才能落到实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宪法拥有权威的关键不在于公民是否服从它,恰恰在于政府自身是否服从它。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关键,就是必须以宪法作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我国现行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总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宪法同时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如果宪法不能树立起应有权威,宪法的内容不能真正贯彻于实际生活,宪法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依法行政也就失去了根基。

综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宪法权威,切实保障宪法实施,完善宪法监督。只有当宪法不仅仅是“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而是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权威地位和作用,才能够指导和监督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才能够发挥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作用。

上一篇:探索裕安区社区文化建设新途径 下一篇:浅析城镇广场文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