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角

时间:2022-05-20 04:36:43

让学生成为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角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现行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摒弃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学生动手的机会明显增多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感到这种课看似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结构分散,学习效率低下,也愈来愈受到大家的怀疑。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堂探索,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老师还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角,也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文就此与大家共同来探讨科学课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材料,让科学探究充满活力

教材包括材料,一套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尤其在科学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更离不开必需的材料,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准备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拓宽收集材料的途径

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某些材料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特色,发挥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内容,为了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里的变量与不变量必须控制好,因此对材料有一定的要求,材料必须体现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准备,材料肯定参差不齐,不利于实验的开展、实验现象的比较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得出。笔者当时任教的班级中正好有位学生家里是开小五金店的,于是这些材料的准备就由他负责,课堂实验效果很不错。像这类材料,平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它保存好,还可以供以后教学时使用,一劳永逸。

2.选择具有生活性的材料

新课标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教学《磁铁的磁性》时,教师给出一组材料:回形针、牙签、夹子、铜钥匙、小铁钉、橡皮、旧一角硬币、新一角硬币、笔帽、棉线、小铁珠、粉笔。教师精心准备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有利于学生进行猜测,在猜测中学生会产生矛盾,激起求知的欲望,在矛盾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精细,认知会不断地深入。猜测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而且可以消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上《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时,教师准备了一个趣味性的材料:电路游戏板,左边画着可爱的小动物,青蛙、蛇、鸟、牛等,右边写着飞禽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如果连对了,电路形成了一个回路,灯就亮了。这样的实验材料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始终很高。

4.优化实践材料的呈现方式

科学课除了要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外,还必须根据科学活动的进程,选择适当的时间呈现,以此来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一致性,又能有效地控制教学的秩序,使实验活动顺利地开展。

如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我校一位新教师将材料,如鼓、泡沫塑料粒、尺子、橡皮筋、音叉等,在课一开始时就发给了学生,这些材料有很强的吸引力,结果很多学生都没有听清楚活动的要求就开始动手玩起来,有的甚至连老师讲课都没心思听。这样过早地呈现实验材料,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使实验无法正常地开展,结果势必影响汇报交流的质量。

二、选择研究问题,引领学生开启探究的钥匙

自己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产生兴趣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他们才会觉得有价值去研究。如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我就提前几周让学生去捕捉并饲养蜗牛,到上课那天,学生们都把自己抓的蜗牛带来,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已经关注蜗牛好几天,本身就憋了一肚子的问题,诸如 “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牙齿吗?”“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有眼睛吗?”……当老师将学生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学生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三、设计并实施活动,引领学生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一旦确立,教师便应鼓励学生去探索。但在活动之前需要先动脑,动脑是保证动手顺利进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制订方案并设计实验。

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课时,关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磁力大小与铁芯大小有关……于是我让学生按照个人的想法重新分组。想法相同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每组想办法证明各自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让各自的想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初步达成共识,最后表达出来与全体同学分享。

四、实验记录交流,引领学生明确探究目的

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学习成果的体现方式,是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依据,活动记录比探究记录更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探究内容以及培养他们边实验、边记录的能力。实验后的交流汇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讨论和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交流中他们的想法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进行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学生永远是科学探究的主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好似现在的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关系,嘉宾才是主体,主持人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导向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把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略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下一篇:构建有效性课堂,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