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互联网+”出版人才顺势而为

时间:2022-05-19 10:07:51

面对“互联网+”出版人才顺势而为

摘要:当前中国的出版业正进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阶段,“互联网+”的提出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本文从当前社会对传统出版人适应“互联网+”的观点入手,分析产生误解的原因,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帮助传统出版从业者顺势而为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出版;人才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93-02

在技术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新技术的运用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互联网思维更使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了新动力。“互联网+出版”,为出版业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其原因在于“互联网+出版”的思路可以为读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出版市场的需求。正因如此,“互联网+”对于传统出版绝不是打击与困境,反而是一股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力量。传统出版从业者应顺势而为,参考借鉴“互联网+”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开拓创新,抓住机遇,以高契合度融入互联网,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对“传统出版人才不适应‘互联网+’”的误解和片面认识

融媒时代对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出版人才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对此,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以下几点原因使得出版人产生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带有一定的误解与片面性。首先,传统出版编辑自身转型能力不强。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编辑着重于对内容的把控,对于新技术的感知度不高。目前大部分出版社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实际上是与传统出版部门分离的,没有将内容和技术有效地融合起来。其次,技术编辑人才严重匮乏。在一些现有的观点中,人们认为传统出版人才中技术编辑的缺乏,使得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技术阻碍,优质的内容无法运用技术得到充分的展现,更无法通过新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电子商务等手段为用户提供需求。最后,人才知识结构不均,缺乏复合型出版人才。此观点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赞同,认为传统图书编辑面对技术产品容易表现为不了解产品技术、不触碰研发团队、不了解产品运营的特点。当前的出版人才结构是做内容的与懂技术的相分离。在当今出版业的发展状况下,既懂出版流程又精通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出版业所迫切需要的。

二、传统出版人才与“互联网+”的真实距离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出版业在结构、发行渠道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也要认识到,传统出版业仍与“互联网+”存在一定的距离,传统出版人才亦是如此。学界与业界对传统出版人才不适应“互联网+”的误解与片面认识,是由于不能透过问题看到其背后真正的病灶。一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出版人才能力、数量与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更多地在于出版人才认知、年龄、层次等方面。传统出版人必须加强认识,转变思路,走对转型之路,走好转型之路。

1.对“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认识不清,造成传统出版人在转型过程中目标模糊,道路不清。“互联网+”是结合了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等多个方面,利用新式数字技术,调动产业变革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前传统出版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仅是与“互联网是出版流程中重要的营销渠道”画等号,这是对互联网思维极其片面的认识,没有看到“互联网+”在产业全局中的重要的助力作用。

2.年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传统出版人才的转型能力。出版社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责任编辑整体年龄在35岁以上,至少有10年的传统出版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已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和相对应的知识储备。同时,出版工作有其特有的工作流程和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在一朝一夕中实现改变。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来说,尽管实现了转企改制,但多数出版社仍然沿袭着僵化的事业单位作风,使得编辑少有竞争之势。所以无论是从出版单位的现有体制来讲,还是传统出版人的现状来说,要使其自身实现转型,非常困难。

3.技术型编辑人才应该是当前出版单位在适应“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的。传统出版社中并不缺少技术编辑,技术编辑从事的是一个出版全流程的工作,他们只需要懂相关的知识,能和各部门沟通,督促和保证出版流程顺畅,可以归纳为是一个管理性技术工作。但这种技术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说的新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因为在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并不是缺少技术编辑,而是缺乏技术型编辑,二者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4.与其说出版缺乏复合型人才,不如说出版缺乏的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一个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出版领导者,才能有效带动团队,适应“互联网+”的浪潮。之前的市场对于传统编辑的要求,是既要会做内容又要懂得营销;在“互联网+”时代,编辑不仅被要求既能做出好的内容,又能做好产品渠道,还需要懂得新技术、新载体。达到这样的大要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能很好地将内容和技术充分调配组合衔接起来的人,无疑是此刻最为需要的。因此,对于培养衔接型领导比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当务之急。

三、“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人顺势而为的举措

“互联网+”与出版产业结合的节奏日渐加快,政府为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业态的融合发展,也下发了正式文件。人才对于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起绝对作用的,对传统出版业也不例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人才建设的核心便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了解新媒体、新技术,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在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将新技术全面应用于出版全流程。作为传统出版人才,要实现新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政府政策、企业单位的支持,离不开从业者自身的努力和完善,这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创新型的出版项目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对出版行业而言,政府的政策和规范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据,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应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出版从业者、优秀的出版产品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通过政府的鼓励手段,激发出版单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传统出版从业者转型的热情,从而努力提升自己,适应行业的需要。除政策鼓励外,通过政府层面,加强出版行业的国际交流,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更应该走出去,学习国际上最新的思想和模式,结合我们发展的实际,推动我国出版行业新发展。

2.出版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要结合自身条件,积极抓住机遇。首先,依据时代背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提升自己,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其次,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市场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发展,提高对社内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出版人才给予物质奖励,提高薪资待遇等,来激发出版人才对于适应时代加快自身转型的信心和迫切想法。再次,调整社内编辑人员组成结构,注重新编辑的知识结构,加强老编辑的职业培训,使他们了解新技术、新载体。最后,加快对衔接型领导人才的培养。衔接型领导需要能够将内容编辑和技术人才有效结合,实现产品从内容到技术到运营的整体优化。

3.传统出版人才要认清自身的问题,勇于面对和接受挑战。首先,从思想领域加强对“互联网+”思维的充分认识。传统出版人才应真正从思维方式上去了解真正的“互联网+”,它可以贯穿出版环节的各个流程,从研发到技术再到运营,用“互联网+”的思维对出版产品进行宏观把握,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产品链条,才能让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使整个出版业向着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次,行动上要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时代在不断变化,唯有不断适应其发展变化,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四、小结

面对新形势,出版业尤其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出版人才,面对“互联网+”不应消极逃避,而要乐观接受,顺势而为。学界和业界应改变原有的围绕“传统出版人才不适应‘互联网+’”的看法和片面认识,积极加深在“互联网+”的思路下,对出版人才在认识、年龄、层次等方面的改变。为此,政府、出版企业和出版人才自身也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和国际交流机会,出版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文化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传统出版从业者要明确认识自身,接受挑战。

参考文献:

[1]白玫.传统编辑如何向数字出版人才转型?[N].出版商务周报,2015-06-24.

[2]王上嘉.技术编辑工作体系理论构建[D].北京印刷学院,2014.

[3]孔庆勇,蒋劲柏,于秀梅.“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分类及培养路径浅析[J].传播与版权,2016,(02):62-64.

上一篇:医科实验室文化建设满意度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