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潮涌,中企“出海”须慎行

时间:2022-05-19 09:06:58

并购潮涌,中企“出海”须慎行

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但全球交易并购市场却是风生水起,接二连三的大型并购交易相继在银行、医药、IT等行业出现,据最新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就收购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与后者进行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IBM目前拟以每股9.55美元的价格收购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此前的报道称这一收购价格在65亿美元以上。如果IBM这一收购成功,将对IT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再度推高全球并购浪潮。

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下全球涌动的并购浪潮是因为危机催生了并购的良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很多行业都受到沉重打击,出于自保和扩大实力的需要,加上股市大跌和政府支持带来的“抄底”机遇,一些抵御危机能力强的企业纷纷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和实施并购。在这种背景下,中资企业在审时度势“出海”并购和投资的时候,应该做到知己知彼,谨慎出击。

全球并购浪潮涌动

由于融资困难、公司价值大幅波动以及投资者极强的风险厌恶情绪蔓延于市场之中,2008年全球并购交易的总规模为3.28万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29%。其中,必和必拓放弃1470亿美元收购同行力拓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撤销交易。但是在危机下,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仍然频繁出现在银行、医药等行业,今年以来,全球并购和投资活动再度升级,浪潮涌动。

在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美国和欧洲,银行业遭受重创,银行机构资产严重缩水,那些受冲击严重的银行机构难逃被并购命运。去年11月,在英国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英国莱斯银行以122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英国头号抵押放贷机构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合并成为英国莱斯银行集团;今年1月1日,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正式完成收购美林,进一步扩大了美国银行这一全美最大储蓄机构的规模;根据巴黎银行和比利时政府签订的最新协议,巴黎银行将收购富通银行75%的股权,以及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25%的股权。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制药业在内的实体产业也面临经营压力剧增的局面,今年以来更是频频曝出超百亿美元的并购案件。包括辉瑞以680亿美元并购惠氏、默克以411亿美元并购先灵葆雅,以及罗氏制药出资468亿美元收购美国遗传技术研究公司全部剩余股份等多起重量级并购案件。

此外,在汽车、矿业、互联网等行业,并购和投资活动也暗流涌动。由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宣布否决了汽车业巨头通用和克莱斯勒的重组方案,这“两巨头”正面临破产重组的严峻压力。一旦它们走到破产境地,很可能引发美国汽车业乃至全球汽车业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活动。

总体来看,这一轮全球并购行动,不仅有同业间的横向并购,也有同业间的混合并购。如在全球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已成为普遍趋势的情况下,投资银行不得不投靠于大型商业银行,以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风险。商业银行也愿意借机扩大投资创新业务,以丰富产品服务种类,增强综合竞争力。

危机下三大因素催生并购良机

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和股市都在低位运行,全球各大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危机带来的三大因素,反而为一系列大型并购和投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是,危机下企业出于自保和扩大实力的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都遭遇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大幅滑坡,为了保护自身不受到更大的冲击,这些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合并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以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维持生存。而那些受影响相对较小,自身实力较强的企业,也希望通过联盟或并购来进一步扩大实力,增强未来的竞争力。

二是,股市大跌致使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被严重低估,为潜在收购者“抄底”提供了绝佳机会。这些市值被低估的公司只是短期的资金流出现了问题,但是往往发展潜力极佳,因此在股市暴跌的时候。一旦潜在收购者看准了狩猎对象。就会抓住时机,乃至坚持不懈地出手。比如,罗氏在去年7月提出以每股89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遗传技术研究公司的全部剩余股份遭拒后,连续三次加价,最终在今年3月12日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遗传技术研究公司。

三是,非常时期并购行动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相对于在经济运行的高点进行并购,低点区域的并购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放缓,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政府更是被经济衰退弄得焦头烂额。在经济衰退背景下,出于提振经济的需要,对于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各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反垄断的限制,从而更容易促成同行业间的相互并购。

大规模并购改变行业格局

从当前的全球市场来看,几乎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因此金融危机催生的大型并购和投资可谓是适逢其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为全球经济走出低谷提供相当的助力。这些行业在经过并购和投资等活动的调整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另外。由于目前一些企业合并后的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甚至还拖累了新企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并购活动或将持续影响行业格局的调整。

从美国蔓延到欧洲的金融危机打乱了国际银行业的格局,有的银行因倒闭而消失,有的银行前途未卜,也有些银行则利用金融危机迅速扩张,谁的资金多谁就能在“规模制胜”的今天变得更加强大。华尔街五大投行巍然沉没,寓通、苏格兰皇家等陷入困境,摩根斯坦利、瑞银、花旗实力大大削弱。然而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银行却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扩张机会,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巴黎银行等以较小的代价壮大起来。

由子市场缺乏新药导致药品降价压力日增,制药企业未来面临巨大经营压力,最终促使辉瑞、默克和罗氏等药业巨头实施并购活动。同时,这给其他竞争者造成了更大压力,也开始不断寻求合并,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求并购计划。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安伟杰也表示,如果同业竞争公司都以大规模并购的方式“增肥”,那么该公司也可能会改变策略。针对今年以来全球制药行业接二连三的大规模收购行动,瑞士信贷分析师凯瑟琳,阿诺德表示,这一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医药业的并购之“舞”即将开演。

同时,市场分析人士认为,IBM此次收购太阳计算机系统将进一步扩大IBM在服务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也有助于增强其在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竞争力。目前,惠普、IBM和思科等IT大公司都在试图通过提供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争夺企业计算市场的主导权,因此,HOQ酝酿出手,可能是IT公司新一轮兼并潮来临的信号之一。

虽然各国政府的救市计划能够缓解困难企业暂时的困境,但从中长期来看,经营不善的企业仍然会被市场淘汰。另外,由于收购美林导致公司资金压力增

大,美国银行去年第四季度出现了17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亏损额达到23.9亿美元。英国莱斯银行在去年下半年收购了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结果也造成了巨额亏损,不得不向政府寻求巨额援助。可以预见,这些并购行动效果的不确定性还将继续影响行业格局的调整。

中资企业“出海”应知己知彼

在金融危机为全球并购带来有利契机的情况下。中资企业也纷纷准备扬帆起航。“出海”进行并购和投资活动。今年初中国铝业对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则拉开了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序幕,国家最近也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中资企业实施海外投资和并购。

分析认为,中资企业在对外投资和并购中,需要明确投资或并购的需要,并弄清企业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不足,同时充分考虑自身的实力,另外,还需要强化风险意识,仔细选择并购对象,充分认识并购目标和所在市场的发展性,并对并购目标及所在市场的企业文化、法律人文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以做好充分准备,灵活应对。

首先,明确企业是否有投资或并购的需求,并量力而行。虽然,金融危机为中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带来了新契机。但不能盲目行动。企业要仔细分析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所处的阶段,并充分考虑并购后的目标企业能否真正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收益,同时。中资企业要明白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慎重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并对并购能否成功作出初步的判断。不要一味追求绝对控股,而应量力而行。

其次,弄清自身的不足。细选并购对象。中资企业需要查找自己在行业竞争中的不足,弄清完善这些方面是需要解决企业的上游还是下游,还是企业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然后,根据企业自身需要,选择对企业具有互补性的并购真标。从而大大提升综合实力。比如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可以优先选择在这方面储备丰富的海外企业。另外,中资企业也可以考虑从小规模的企业并购开始,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海外业务。这种并购交易成本较低,可以降低风险,并能以更快的速度达到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第三,充分认识并购目标和所在市场的发展性,中资企业在考察并购目标时,应该把并购目标的发展性作为重点,即评估并购目标带来的是暂时效益还是长远的好处。同时,在选择并购目标的时候应结合当地市场的发展作综合的考虑着重了解并购目标所在市场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第四,注重细节,充分考虑并购目标的企业文化以及所在市场的法律人文环境。要高度重视目标企业的感受,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将会带来情感的融合。相互接受度越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就越强。同时,要充分了解并购目标所在市场的法律人文环境,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顺应当地的社会价值与道德观念,做好充分准备,灵活地采取应对策略。

上一篇:非法职介诈骗调查 下一篇:监控枪击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