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下英语教学的创新路径初探

时间:2022-05-19 08:18:39

汉语文化下英语教学的创新路径初探

摘要:汉语文化对于目的语英语的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鉴于从英语教学现状看,未足够重视汉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汉语文化渗透严重缺失。对此,应着重挑选具有汉语文化素材的英语教材,发挥汉语正迁移功能,丰富课堂内外学习内容,优化课程评估考核方式。

关键词:汉语文化 汉语 英语 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蕴含着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作为世界仅存的表意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文化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成效,有着不容忽视的助推作用。长期以来,学界针对母语汉语对于英语这门目的语学习的影响,不乏有显性的研究成果。然而,鲜有从汉语文化的视角,研究其对英语教学成效的影响。事实上,汉语文化对于目的语英语的学习尤其是进一步的跨文化交际,其意义深远而重大。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缺失的现状应引起学界和教学一线的高度重视。

一、汉语文化影响英语教学的逻辑前提

(一)汉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当下有不少人认为,学好汉语对学习英语帮助不大,甚至有个别人片面认为汉语水平越高的,其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则越大,一味否定母语知识积淀对英语学习的正面意义,这显然未全面客观看待英汉这两门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之间是共通的,掌握扎实的汉语知识无疑是学好外语的一个关键的先决条件。[1]若想担任一名优秀的跨文化知识传达者,其前提是理性认知汉语学习与英语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欠缺对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把握必然影响其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然而,其汉语知识积淀水平如若比较薄弱也势必导致其外语学习困难重重。汉语文化的欠缺将制约其语言正迁移现象的顺利进行,而语言学习的迁移规律必然存在,汉语水平较低下,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英语这门目的语的学习成效。

(二)汉语与英语的学习是一种互补关系

近年来,学界对于二语习得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母语汉语对于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意义重大。尽管母语汉语和第二语言英语之间也存在不少区别,但是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并非从零开始。事实上,目的语的学习是在自觉、不自觉间借鉴了从汉语学习所掌握的经验。在学习汉语时,已逐步形成抽象描述语言基本分类的能力,也对语言的概念系统有了初步认知,从中也逐步提高了语言分析能力及分类能力,所有这些无不在实际当中助推了英语这门目的语的学习。有鉴于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汉语的学习与英语的学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应当将其互相孤立,甚至是相互排斥。故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当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妥善处理好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这两门语言学习成效达致最大化,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此外,还应认识到,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并非作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现象。如若具有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无疑对理解、掌握另一门目的语学习助益颇大。

二、汉语文化下英语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一)汉语文化下英语教学现状

汉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不但不应摒弃、还应有效发挥其促进作用。然而,实践表明,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却频繁出现了汉语文化“失语”的现象。[2]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学生不甚了解本国文化语境下的英语释义。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中,其难以采用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表述中国文化,进而直接引致交际的低效,甚至是交际失败,也可能导致交流双方不必要的误会。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较高却缺乏深厚、扎实汉语文化底蕴。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未能全面看待英语学习的规律,一味强调学习外国文化,而淡化了对汉语文化的学习与掌握。汉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充分、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其借用英语传达汉语文化的能力较为低下,难以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更难以谈及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英语传播到全世界。

(二)汉语文化下英语教学的不足

1、偏离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

跨文化交流归根结底是两门或多门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如若学生不能通过英语表达来介绍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则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真正实现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应当力改当下的英语教学现状。就英语学习者来说,除却掌握英语理解西方文化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应学会如何借助英语传递汉语文化。

2、未能按照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指引学生学习英语

通常情况下,我们学习英语主要在于学习英语的语言文化,当然也包含其他与英语相关的知识,而不全然是为了对世界进行全新的重新认知。故而从认知这一角度看,学习外语并非是零起点,而是在掌握了一定母语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母语文化知识来加深外语学习的过程。英语学习者在已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习英语,其本身掌握的汉语思维方式、汉语知识体系都将深深影响英语学习。对此现象我们应当正视,而非漠视,也不可逃避,而应下意识地学习、掌握汉语文化知识,发挥汉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功能。

3、导致“重英轻汉”现象的发生及跨文化交际障碍

伴随国际全球化的逐步推进,英语已成为在国际交流中最为重要的语言沟通工具,故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们片面认为英语学习比汉语学习更重要,进而可能轻视甚至是无视汉语的学习。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使用英语传递汉语文化的能力较为低下,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具体表现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文化的信息输入严重不足,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有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当鼓励学生多加了解英语文化知识,还应引导其加强输入及掌握汉语文化知识,权衡好中西文化知识输入的平衡。

三、汉语文化下创新英语教学的具体路径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包括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理念,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及秉性,还涉及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可谓是包罗万象。汉语文化内涵蕴意的丰富,将其作为教学素材以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乐趣,无疑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热情,提升其综合能力。将汉语文化有机渗透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具体可考虑以下几种路径。

(一)挑选具有汉语文化素材的英语教材

一方面应确保学生充分地掌握英语国家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汉语文化知识的输入。对于阅读方面的素材,建议选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也可以选用一些外国作家所著的描述中国的作品,在增加英语词汇的同时,也学习更多的本土常用词汇。对于英语视听内容,建议适当增加音频视频内容,并在这些音频视频中穿插更多汉语文化的介绍,并尽量在课后的练习中强化巩固。

(二)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发挥汉语的正迁移功能

一方面强化汉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渗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据心理学上的相关观点,认为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第一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掌握的经验一般也会自然而然影响第二门语言的习得,也就是所谓的迁移规律。[3]汉语作为母语在自觉、不自觉得影响英语的学习,对其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换言之对于英语文化的习得,汉语起着不容忽视的助推力。无论是短语、词汇,还是句子表达方式,有相当多的汉语成分已然完全融入英语这门语言中,如“福娃”、“台风”、“春节”、“武术”等等,皆翻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在英语教学中,适时使用这些具有明显汉语文化色彩的英语表达方式,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在生动的讲授中也提升了学生使用英语来传达汉语文化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文化的正迁移功能。

(三)丰富课堂内外学习内容

英语教师应当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变,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在设置好的语境中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借助英语来传达汉语文化,最终实现中西文化之间无障碍的双向互动交流。此外,课外活动中,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一些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电影,如《刮痧》等。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多加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等。为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课题小组,交由学生自主、自由挑选话题,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使用英语表达方式来介绍汉语文化。如可通过英语话剧方式来演示一些经典的国内文学作品等等。

(四)优化课程评估考核方式

一般而言,对英语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诚然,在整个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形成性评估,是对教学实践中的阶段评估,而终结性评估一般是在期末,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等项目对学生作出的具有总结意义的评估。不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界定,评估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4]故而笔者建议,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将汉语文化也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此举可鼓励、督促学生多加了解、掌握本国的文化,为进一步的跨文化交流奠定扎实根基。

结语

总之,在当下英语教学改革中,应切实强化汉语文化的渗透力,为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供必要路径,也为下一步的跨文化交际创造条件。对此,英语教师应增强传播优秀汉语文化的使命感。针对当下英语教学实践中汉语文化渗透严重缺失的现状,应着重挑选具有汉语文化素材的英语教材,发挥汉语正迁移功能,丰富课堂内外学习内容,优化课程评估考核方式,从而优化汉语文化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成效。语

参考文献

[1]许腾.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渗透[J].语文建设.2014(02).

[2]梁艳红.英语教学中渗透汉语文化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30).

[3]梅选智.全球化语境下汉语被弱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12).

[4]艾晶.剖析英语教学中语文汉语迁移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4(29).

【课题:宁波教育学院2015年教改教研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项目化教学――以宁波与高雄为例》(课题编号:NJJG201504)】

上一篇: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径 下一篇:应用型地方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