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账”

时间:2022-05-19 01:26:09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账”

测算,中国在新一轮城镇化基本完成时,将形成“2亿农民市民化、3亿农民城镇化和4亿农民现代化”的“234”模式。其中,涉及5亿人口的身份转变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因而也被称做“5亿人的城镇化”。作为改革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城镇化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不妨算一下。

2亿农民的城市市民化

从消费需求看,据有关机构调查,当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存在“高积累、低消费”的倾向,人均每月消费开支仅及城市居民的39%左右。未来2亿农民转变为市民释放的消费需求,按照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计算,可额外增加1.7万亿元,可使今后20年中国GDP增长率每年提升0.18个百分点。

从投资需求看,目前农民工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使用严重不足。2亿农民市民化后,需要大量增加城市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按每人每年平均3万元,则需增加投资6万亿元。如果这项工作能在十年内完成,则在未来十年可带动GDP每年增长0.88个百分点。两者合计,2亿农民市民化在未来10年内,每年可使GDP提速1.06个百分点。

3亿农民的城镇居民化

由于城镇常住人口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村劳动生产率,城镇新增3亿农村转移人口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带来GDP的显著增加,并使未来20年经济增速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此外,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又高于农村居民(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9倍),城镇新增的3亿转移人口可直接增加消费支出3万亿元,未来20年GDP增长率每年将提升0.31个百分点。

再有,目前城镇每新增一个常住人口,需年均追加4.24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发展工商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亿农村转移人口将带来12.7万亿元的新增投资需求,由此可增加9.2万亿元的增加值,并在未来20年带动GDP增速每年提高0.89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同样可提升经济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

4亿农民的农村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现代化。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需求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农村(尤其是农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未来20年,如能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农村土地经济权的适度集中,同时广泛采用农业新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那么新型城镇化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说,目前日本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第二产业的32.5%,中国则只有17.5%,如果能抹平差距,则中国农业生产率将大幅提升86%,由此可新增超过4万亿元的农业增加值,在未来二十年带动GDP每年提升0.41个百分点。

结论

新型城镇化的直接结果是经济增长。上述各项工作如能顺利推进,估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每年可提升2.7个百分点,今后10年GDP增幅还可以提升1.8个百分点。如果再加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则总体效应还要更大。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足以弥补因国际经济不景气而失去的外部需求动力,确保未来20年中国继续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由于新型城镇化使经济增长转向依靠内需带动,中国的内外源经济结构也将趋于合理化。

此外,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平衡兼顾城镇化与市民化、产业发展与人口转移、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能走英国早年推行“圈地运动”、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强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令工农业结构严重失衡发展的老路。由于新兴城镇化涉及5亿人口,总体规模前所未有,加上经济结构、城乡关系和地区差异错综复杂,实在难有可供遵循的现行惯例,这就需要选择好正确有效的城镇化模式,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者系中银香港战略规划部高级经济研究员)

上一篇:碳排放经济与上游天然气生产企业和城市燃气运... 下一篇:快乐的荷兰“女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