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05-18 03:55:21

谈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不懈追求。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做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关键是什么呢?在观摩了众多教师的现场课之后。要想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音乐课堂“巧妙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解读、问题的归纳整理等过程,设计出既能引起学生震撼和激动,同时也是最能开启学生思维部分的“巧妙问题”,且采用有效教学方法。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积极体验,完成有效的教学。

1 巧抓“力度记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这首乐曲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因此,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它的速度徐缓。旋律朴实,种种因素形成了《伏尔加船夫曲》那忧郁、深沉的基本格调。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这部作品时,以“力度记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提问:请同学聆听后回答。歌曲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力度的变化在歌曲中表现的作用?乐曲脉络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中多处出现的歌词:哎呦嗬!哎呦嗬!让其感受“力度记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层层赏析。学生从歌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哎呦嗬!哎呦嗬!由弱到强的处理方法,表现纤夫们微弱的叹息声、号子声仿佛拉着笨重的货船从远方缓缓走来,而在沉重的叹息声中又隐藏着反抗的力量。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歌曲达到高潮,近乎高喊的音调表现了他们要求摆脱痛苦的决心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歌声又弱下来,逐渐消逝,仿佛纤夫们已离去,从而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

巧抓“力度记号”在音乐中表现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作品到理解豁然开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巧抓节奏、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于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学生对西北民歌比较陌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什么地方入手,了解认识西北民歌,使学生对西北民歌产生兴趣并有热爱之情,是一节课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设计以下三个巧妙又关键的问题。提问:1、请画出旋律线。2、感受歌曲节奏特点。3、声音唱腔特点。

教师围绕以上3个问题,安排(1)让学生倾听乐曲,画出旋律线——师生总结出西北民歌旋律特点是高亢、辽阔、起伏较大。音域比较宽广。(2)让学生反复聆听乐曲——感受到歌曲的节奏缓慢、自由等特点。(3)让学生反复聆听、教师范唱,分析出声音特点是——多采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教师通过播放声音和画面图象,教师范唱、学生多次聆听、学生模唱、教师引导,创设情景等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感受、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思路清晰,简单易学,兴趣浓厚,对西北民歌有亲近感、有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门槛”适当放低。学生学习轻松有效。

教学设计放低“门槛”涵义是指教学中,问题设计要符合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接受知识的程度,问题的设计能做到深入浅出有一定导向性。学生学的轻松容易。

案例:在小学低年级欣赏《茉莉花》一课中,初听感受歌曲提问:1、歌曲情绪特点是什么?选择:(1)跳跃(2)宽广;2、歌曲速度特点?选择(1)中速(2)快速(3)慢速。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方法,采用的是判断选择法,通过这种判断选择的问题方式,降低了难度,符合小学低年级认知规律,让学生较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形成能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欣赏巴乌独奏曲《渔歌》一课时,两位教师在让学生复听乐曲这一环节设计两种不同的问题。

第一位教师提问:复听全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二位教师提问:复听全曲,回答根据乐曲速度变化分为几个部分?

显而易见,两位教师问题的设计程度有很大差别。学生回答第二位教师的问题比回答第一位教师的问题更容易,因为第二位教师“根据速度”四个字的提示,给了学生更具体、更容易操作的目标,更开门见山,学生更容易理解,便于操作,觉得门槛相对较低,少走弯路,避免问题设计太空乏,太宽,学生无从下手。

案例:歌曲《雨中》一课,是二声部的合唱训练。做为为小学生唱好二声部很不容易,也是教师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位教师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采用以下两个教学方法。方法一:师生接力唱这一环节中,学生只唱旋律朗朗上口衬词部分:“滴答滴答、哗啦哗啦”,而教师唱相对较复杂的部分。方法二:在训练二声部时,让学生用衬词“哗啦”进入第二声部旋律线部分。进行音高、音准的练习。当两个声部合起来时,先要求两个声部学生分别用声母“…哼唱,完成两个声部训练。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把“门槛”设计较低,特别是通过方法一,设计衬词“滴答滴答、哗啦哗啦”接力唱的学习,学生学得很有趣,很轻松,即能保证倾听老师范唱部分,又能准确找准自己参与的小节部分,对熟悉把握歌曲整体特点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体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的方法二,虽然二声部合唱较不容易掌握,但教师设计用声母“la的哼唱,来训练二声部均衡、统一的声音,可谓教师的设计花费了一定的心思。“门槛”设计较低,学生觉得很容易迈进二声部,提高学生学声部的自信心,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及时点拨,一节课很顺利地完成二声部的训练。

三、创设教学情景——精彩的故事导入是课堂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一首由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时,有这样一段关于马头琴的动人故事: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放牛娃叫苏和。一天,天慢慢地黑下来,苏和赶着羊回家。忽然看见前面路边有个毛茸茸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苏和赶紧抱回家……

当教师绘声绘色把这个故事讲完的时候,学生深深地被马头琴故事感染。学生一下好象明白了许多,再次播放音乐的时候全班静悄悄的,好象仔细寻找演奏的每一个音符,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有效课堂,教师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始终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宗旨,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

上一篇:略论电视与音乐的结缘 下一篇:悟美之道 重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