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显“具.人”

时间:2022-05-18 01:47:52

阅读中显“具.人”

假使学习中的一切陶醉了学生柔嫩而美好的心灵深处,那么在他们欣喜的背后,便藏着学生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情感认识与价值判断,藏着的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赞赏。这都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自学、深思、深悟、深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所谓“具”便是工具性,工具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训练;顾名思义“人”乃人文性,人文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体验感悟。因此,换句话来来说在阅读教学中实质就是要求感悟与训练和谐统一(即要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因为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阅读教学要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揣摩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感悟与训练相统一?

一、揣摩体验中求感悟与训练的统一

我认为文本存在自身存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都是处于一个“潜伏期”,需要被“人”挖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地构建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这才是最根本的。

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孩子先后两次的沉默,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揣摩体验人物内心世界的结合点。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发挥想象,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去填补文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进行了艺术的第二次创造。

这样的揣摩体验,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提高言语技能,领悟言语规律,又可以陶冶思想感情,增强人文修养,提高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达到了感悟与训练的高度统一。

二、换位体验中求感悟与训练的统一

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自身就是一种具有模糊性的东西。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进行换位体验,感同身受,亲亲切切地感受文本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践证明感悟是离不开语言的,换位体验是一种优化的感悟与训练结合方式。

如《检阅》一课中,我设计题目:假如你就是博莱克,在检阅中成功了,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会说些什么?

生1:天啊!我终于成功了!

生2:谢谢大家,是你们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为祖国增光。

生3: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重生的机会,我仿佛感觉自己拥有一双健全的双脚。

……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蕴含的情感也尽不相同。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飞翔的乐园、情感澎湃的天地。给学生换一种角色、换一种角度去感受,去想象,去表达,去创新,激活了书中的形象,对文本中的主人翁就有了更深刻的切身体验与理解。像这样的感悟与训练的结合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俯拾即是。

三、升华原型中求感悟与训练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存在的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应该适时地激活积累,巧妙地将文本形象迁移到他们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去。这样学生将会运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顿悟,透过语言的外壳完成一次人文内涵的升华。

如在《搭石》一课中,我为了升华原型,内化思想,用心设计了这一个环节:

师:你从任人踩踏的搭石想到了谁?

生1:我想起了老师,我觉得老师和搭石一样,每天下班还要给我们批改作业。同学们病了,老师还给他们补课,老师是真心关心我们成长!

生2:我想起叔叔和烈士们、英雄们,没有他们的英勇献身,舍己救人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生3: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里的清洁阿姨。

……

文本形象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与生活原型“碰撞”的一刹那,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永驻我们可爱的孩子们的一生。

四、问题思辨中求感悟与训练的统一

思辨是指思索与辨认,引入思辨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问题思辨的氛围,努力让问题思辨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

如教学《路旁的橡树》一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筑路工人们到底应不应该砍掉那棵橡树?”

学生展开了问题个性化的辩论。

正方:工人应该按照规定把橡树砍掉,修一条“笔直”的的工路。

反方:不该砍树,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方:修路是计划好的事情,不应该修改。

反方:计划是人定出来的,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而且这样子人们以后使用这条路也不会为人们带不便。

……

通过这样的思辨,学生与文本、作者、主人翁之间的对话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活动中进行着,不仅加深了文本人物的情感体验,自身语言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感悟与训练的和谐统一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五、内化运用中求感悟与训练的统一

阅读教学中,强调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积累文本的语言情感,把所学到的新的图式,运用到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在多姿多彩的动态言语实践中内化运用,求得感悟和训练的和谐统一。

语文学科的特性确定了语言训练和语言感悟是阅读教学中相互依存的一双“活宝”,谁也离不开谁。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落实为学生构建训练与感悟的平台,使感悟与训练得到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只有和人文性相结合,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我始终坚信离开了工具性,我们无从谈人文性,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方能显示它的“具・人”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应多一点形象感知,少一点形象推论;多一点整体感悟,少―点繁琐分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谈谈语文教育中的情趣激发与语感培养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备课中备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