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10-09 08:45:39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引言

语文大课堂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服务,不得不让学生的为合作、探究活动草草收兵,而自己粉墨登场。因此,学生的合作、探求也不过是浅尝辄止,实际上合作探究成了新课程教学的课堂包装而已。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笔者也进行了思考和摸索,把新课程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了预习尝试、交流探究、评价点拨的教学思路。

1.教法对策

1.1创设氛围,引学生入境

语文课非常强调语文的“感觉”,在一节课的开头,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用音乐、图画、名言警句等营造教学气氛。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与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审美距离,而作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进入文本情境的体验,就会唤起他们对新的文学体验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来创设美的氛围和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慢慢涉足新文本的世界,并进入作者的文字世界以及内心世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有了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

1.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为主”

在教学设计中要贴近学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而更注重的是通过教材中那些优美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不是想当然,而现在各种教学资料泛滥,有的教师则抓住一本教学资料照本宣科,当学生掌握不够好时,又埋怨学生基础太差,上课不认真,试问:这样学生能学好吗?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在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就是学生不会的。同时,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到在讨论、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等。总之,要想学生学有所成,在备课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为主。

1.3引领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大课堂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不要总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不过,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在教室里上出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认知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学的合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1.4评价点拨

教师在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中施以评价点拨,是对学生学习思考的回应。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好”、“你真棒”的肯定表扬上,而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鼓励学生的学习理解既能“入格”即入境、入情、入理,又能“出格”即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行。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掌控交流探究的进程,寻找点拨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时候出手。教师的点拨不能成为毫无新意的泛泛而谈,而是要开渠引水,清淤导流,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茅塞顿开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成为自然的流体。一句话,如果说学生的交流探索是“画龙”的话,那么教师的点拨就是“点睛”,决不能把知识硬给学生。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点拨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那些“学困生”更要点染情绪,激发兴趣,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进步,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5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大都以单元编写,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比较单一,某篇文章只能出现在某一个主题单元,还不能充分挖掘其全部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把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重组,让学生整体认识某一题材的写作特征或某一作家的作品风格、思想个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它不是万能的,切不可滥用。无限制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势必会影响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原著与观看改编的电影不是一回事,文学作品往往会有更多的空白,让人去想象与联想。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能低估教师个人魅力的作用。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意使用的副作用,把现代信息技术用得有效、高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优化课堂教学则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

2.总结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过去上课是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而现在是教师要面对学生不确定的思维转。假如你要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话,那你就要在备课的时候研究学生,刻苦深挖教材,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到,做到胸中有数。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才可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印清.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小学电教(下), 2011,(01)

[2]李志明. 也谈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J]. 考试周刊, 2011,(31)

[3]段万强.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04)

[4]许智.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索[J].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8,(10)

上一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下一篇:从古诗词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