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

时间:2022-05-17 09:35:07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

从中长期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各次产业内部的升级,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是工业产业升级,解决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短期看,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理顺上下游价格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长期趋势

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偏差问题,二是各次产业的升级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过低。改革开放以前,长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第二产业比重畸高,1978年,按照现价计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9%,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4.2%;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增长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偏差有所矫正。到1990年的时候,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41.6%,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到37%;但是,9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了第二产业的新一轮快速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按现价计算的增加值比重由1998年的46.2%上升到2006年的48.7%。与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产业比重并没有出现下降,而是由1998年的36.2%上涨到39.5%。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或发达国家的可比时期相比,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偏差较为明显。

从整体上看,三次产业结构是伴随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结果,而不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因素,因此,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较为显著,三次产业结构有向标准模式收敛的要求和趋势,但从未来5―10年的中期看,目前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和第三产业较快增长的增长格局是比较理想的。与发展中国家比,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快是资源优势的体现,这表明基于收入增长和经济集聚的城市化以及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转移等有利因素还在发挥积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相对增长速度慢则是发展阶段和制度结构的问题。而从反映经济效率的各项指标看,第二产业均好于第三产业。因此,工业和服务业都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速、且工业略高于服务业的增长格局,有其合理的因素。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而是如何突破各次产业升级的瓶颈。从第一产业看,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其升级缓慢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显著改进,传统农业仍然占较大比重,优质高效农业未能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要求,农业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从第二产业看,问题主要在于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由于工业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工业结构不能实现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的转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高技术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低,工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资源和要素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和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第三产业看,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低,服务业的产品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工、农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由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各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各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不是孤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突破口。

考虑到国内外环境和我国的资源要素特征,工业结构升级应当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这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升级缓慢,而第二产业的升级缓慢又直接制约了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中的消费业的产业升级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作为第三产业主要部分的生产业的发展则是第二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一方面生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引致性需求;另一方面生产业的发展可能又是现存于工业,内部部门的研发和财务管理等职能在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分离的结果。因此,生产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工业增长方式和机制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生产业和整个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第二产业中的高度化不够和分工深化不足导致的。各次产业的升级应当通过第二产业升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渐次实现。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工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实现方式则是工业技术创新。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工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创新除了要强调在前沿性、战略性领域有所突破以外,还要注意在适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技术等方面取得进步。这种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一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既有的技术资源降低技术投入成本;二是要努力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三是强调提高技术成果的应用率、特别是商业化率。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保证通过工业升级带动服务业升级的前提是打破行业垄断。长期以来,抑制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旺,而是供给能力不足。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业、通信服务业、银行业、教育、技术服务业、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以及公用事业、体育和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都是国有资本比例高的高度垄断行业。由于缺乏民营资本和外资的竞争,行业的相对供给弹性低。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的价格上涨相对快于产出增长,这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结构比重高、而(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结构比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从短期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完全可以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保证物价水平合理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创2002年8月以来新低;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创2003年以来新低。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资料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今年5月份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过去15个月以来首次超过消费价格指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3%,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则同比上涨4.9%,PPI与CPI的剪刀差达到5.2个百分点,创12年新高。

面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除了积极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税收等总量政策加强前瞻性微调以外,还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产业结构政策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解决上下游供需结构失衡和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包括:通过产业政策促进房地产和汽车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高增长行业的稳定增长,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促进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对资源价格敏感度低、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适当控制高耗能产业和高耗能项目的新增投资,促进化工和钢铁等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技术创新,以及提高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能源的生产效率等各种途径,降低工业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压力,理顺上下游价格,缓解下游行业的利润压力,促进工业的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农村经济形势及工作建议 下一篇:当前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