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17 06:45:29

提高初中语文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就语文课教学而言,讲课教师缺乏激情,课堂死气沉沉,缺少活力,教师讲课缺乏感染力,师生沟通不够;教学脱离实际等等,致使教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教育教学效果呢?

一、教学中用激情感染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很多,教师要会教,学生要乐学,达到学生乐学,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有感染力,而感染力来自激情。讲课没有激情,必然乏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感染学生,不能使学生引起共鸣,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不佳。老师讲课最忌平淡乏味,语文教师要向演讲家学习,学习他们的演讲艺术。把每堂课当成一次演讲,演讲家面对的是观众,教师面对的使学生。每个演讲家在演讲前无不做精心准备,教师讲课面对自己的观众――学生更应该投入巨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决不可糊弄学生,要把课讲得生机勃勃、引人入胜。

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讲课缺乏激情,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丝毫也得不到触动,也就别说被感染并产生共鸣了。教师讲课特别需要有感情投入,该释放激情时绝不可吝啬。就应该尽情释放,像水银泻地;像狂风暴雨;像涓涓细流。都不为过。教师讲课情绪是否饱满,精神是否振奋,感情是否诚挚、浓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假定有两个教师知识水平和其他素养相当,讲课时一个感情淡薄,而另一个善于动用感情,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去上课,效果是明显有别的。例如:前一段时间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中国之声演讲团邹越教授的演讲《让生命充满爱》会场上多数同学都被邹越老师的演讲所感染并流下了眼泪。事后的观后感写的真实而又充满感情。这就是讲课有激情,有感染力的真正作用。

二、爱是提高语文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原动力。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以当教师为荣,才能以这种自豪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去培养学生丰润的语文情感。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源于对学生的挚爱。三尺讲台是神圣的,

教师要有爱心,一个内心充满爱心的教师对待工作就充满热情,会将眼前的工作看成是神圣的天职,并怀有深切的兴趣。不论工作有多困难都会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教师只有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才能体味到教育教学带来的快慰与满足,就会爱岗敬业。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北京某中学教师孙刚(现已是校长)40名学生39名考入清华、北大。孙老师生病住院15天期间,40位家长为陪护孙老师争得不亦乐乎。这是为什么?因为孙老师对学生付出的爱。没有对学生的挚爱,他怎能对教学倾注那么多得热情,怎能教出那么好的学生。他所在的学校由一所普通中学变成学生们争相前往的理想学校。因为能在中学给孙刚老师当学生,几乎等于将自由的一只脚迈向了重点大学的门槛。学生选择了教师,教师就应该不会辜负学生,不会让学生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为学生排忧解难,付出真爱。用真爱打开学生“尊其师,重其道”渴求知识的心门。即使教师生活或工作遇挫或不如意,也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教师的爱体现在对自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把握上。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 ,并且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讲讲课自然而然生动感人。学生不油然而生敬意。相反,则很难打动学生。教学中,一旦失去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怎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工作中难免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要正确对待。教师豁达大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笑对人生。魏书生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有个别教师心态不平衡,抱怨自己没当校长、局长等。魏书生老师的解答是:只要你踏实工作,在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当不当校长、局长一样快乐、幸福、自豪。教师要具备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要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不要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影响情绪,不要因自己的工作或家庭琐事的影响而导致心态失衡,甚至厌教。教师要始终迫使自己乐教、善教的忘我工作者。

教师该如何调节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例如,暂时回避,学会宣泄,培养幽默感,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课上,教师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在讲授文学作品时,才能不掺杂个人情绪,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思路。根据内容的需要,或张或弛收放自如。

总之,教师讲课是用爱心打动学生,用平常心看待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即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擦亮学生渴求知识、探索人生的眼睛。

三、联系实际,加强教育教学的真对性。

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知识状况也不同。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设计组织整个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联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实际,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使用好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内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信息、新观点、新现象新人物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使教学内容更鲜活,从而增强教育的时代性。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实践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是语文课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课前开展调查活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消化、理解、提高。

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大力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语文课教学充满活力,取得实效。

总之,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主体与主导的作用,有机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敢学、肯学、乐学,最终达到善学。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关于写作教学的几点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