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培养在美术教学中的缺失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2-05-17 05:42:42

审美能力培养在美术教学中的缺失及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审美的运用。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成为了当今人们讨论的焦点。审美能力一般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经过审美对象反复作用于审美主体而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本领",大致可分为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美术赏析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这里,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扩展与延伸。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与理解。而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精心挑选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通过美术作品中“善”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中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有相应的审美素养。对美的认识、感知能力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有助于启迪智慧,使自己在众多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美术学科中的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于三大方面,即提建立审美环境,循序善诱,全面升级。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美育的这些目标:

一、开展互动课堂,建立美好的审美环境

要开发学生成为学习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努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营造一个开放、平等、活跃、愉快的课堂审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实现这种互动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使他们的脑动起来。

师生作品交流会。当对书中的大师名作欣赏久了,学生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对同龄人或老师的作品,他们会津津乐道。

每节课都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由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合作预习的成果。即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大家认识本课的一位画家,赏析一幅名作,展示一幅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样的互动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积极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本中的一些作品让学生尝试着用线条概括地画出它的轮廓或分析其构图。在乐曲声中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抽象作品自己去创作抽象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美术的兴趣。

活动课的开展。模仿央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模式,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为本小组认为最优秀的艺术家撰写颁奖词,将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制作为幻灯片,并配以音乐展示。

同时也要开放评价标准,无论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无论是古代艺术家还是近代艺术家,我们要容许学生对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思潮持有自己的观点,宽容对待并且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称赞,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二、把握学科特点,循序善诱引导教学

把握学科特点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丰富的美术课上成深奥的学术专业课,导致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但同时更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鉴赏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点,对美术的边角余料 ,美术作品的轶闻趣事过多阐述,这都会忽视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特征,甚至是偏离审美教育的主线。

首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能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并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而且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或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如在讲到《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抽象艺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必须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其次,把握学科特点,还体现在老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否能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语,其实之所以不可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而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具体深入的体会,都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创设情景出示作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即而指导学生具体对作品内容和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去欣赏体会。在此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笔墨皴法的画稿,逐一介绍并讲解山水画中笔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在课堂中示范。再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另外一幅北宋山水画作品,并做欣赏评述。从而完成了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

同时,审美鉴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积累,如各类艺术的特征,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在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即是从这方面为学生的鉴赏、审美开拓了新的空间、领域:艺术家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进行着艺术创造的劳动,艺术品即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不再是神秘化的、飘渺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通过作品比较,升级视觉的审美能力

视觉的审美能力,就是辨别美丑和领略美的能力,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作品比较,通过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美术作品的分析、解释、价值判断等批评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含义、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理解的审美享受,从而提高美术理解力、鉴赏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艺术家对社会、自然认识的演变和深人、绘画技巧的不断多样化,中西方都形成了逐步渐进的各种绘画流派。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得清楚,更追求讲得艺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所以,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会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另外,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设计等通过科技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色彩丰富、结构新颖,形象逼真或夸张,可以称之为科技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美学知识,学会运用科技手段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通过美术赏析,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34-36页

[2]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版社,78-8页

[3]王洪岳.审美与启蒙[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37-138页

[4]黄学规.审美与人生[M].苏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7页

[5]张贤根.艺术审美与设计研究―种现象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机械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上一篇:优化语文教学,让素质教育之花怒放 下一篇: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