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时间:2022-05-17 05:14:40

浅谈旅游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87°16′~91°55′,北纬41°12′~43°40′。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总面积69713平方公里。吐鲁番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7.8℃,地表温度可达70℃,因而素有火州之称。吐鲁番地区现共辖一市两县,即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和鄯善县;全地区现有人口70余万,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1.1%,全由维吾尔、汉、回等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约占80%。绝大多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一 吐鲁番地区旅游文化特点及旅游开发现状

吐鲁番一名的来历含义,有“都会”、“富饶的地方”等,也有认为是“吐蕃”的转音。《西域同文志》释为:“积水之谓。相传其地积水,故名。”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为车师前国地。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乐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吐鲁番融汇了不同的文化。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风的气候条件又使大量珍贵的文化得以保存。吐鲁番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有价值文物点179处。吐鲁番的民族文化除了具有新疆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外,更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吐鲁番坎儿井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由于吐鲁番地处盆地,持续造成日晒造成高温难以散发,每年5-8月降雨量极少,平均气温高达45度以上。而入秋10月下旬以后,入侵的冷空气常常使吐鲁番刮起8级以上大风,飞沙走石。这种典型的沙漠热干型气候使得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的房屋建造颇具特色,维吾尔人除了用自己先辈传下来的坎儿井生活和引水灌溉外,还用坎儿井的水搅拌火焰山周围高强度微红色的黏土,建造了土拱土墙的半地下室两层居住的建筑风格。夏季,室外温度再高,当进入维吾尔族朋友建造的这样风格的房屋内时,就好比进到了装了空调的房间里一样舒适凉快;为了躲避冬季的风沙和寒冷的天气,房屋的门窗都开得较小,使房屋除了有防风沙的功能外,还具备了冬暖夏凉的功能。独具特色的葡萄干晾房,又是吐鲁番在全国乃至世界建筑上的一大风景。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发掘上,区别于《十二木卡姆》的《吐鲁番木卡姆》,已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座落在鄯善县鲁克沁镇成为全疆第一个建成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挂牌的“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鄯善县鲁克沁镇和吐峪沟乡麻扎村已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舞台精品创造方面,“高昌鼓韵”节目获新疆“五个一”工程优秀节目奖,《那孜库姆》舞台歌剧深受国内外宾客的欢迎和关注,吐鲁番万人麦西来甫创世界吉尼斯纪录;在广播影视精品创造方面,推出了《魅力吐鲁番》、《史话吐鲁番》、《瓜果吐鲁番》等电子音像制品以及《吐鲁番郡王》、《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等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此外,吐鲁番还开发和创建了一批包括葡萄沟、库姆塔格、坎儿井等一批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

二 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

(一)、吐鲁番的民俗旅游开发为宣传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带来了契机

吐鲁番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在现实生活中积淀和传承的。民俗参与旅游开发正是展现吐鲁番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民俗旅游这个窗口,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可以亲自观察、体验、探寻吐鲁番浓郁的民俗形态、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通过让游客感知绚丽多姿的吐鲁番民俗,并且让他们来以自身的感受宣传吐鲁番民俗,这就是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为向外宣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带来了契机。

(二)、吐鲁番的旅游开发为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创造了条件

吐鲁番对民族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开发,民族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让人们从静态物中去了解其背后民风民俗的活化石,不但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还为当地增加定的收入。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别具格的民居建筑、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神秘传奇的民族口承文学、韵味独特民族乐器、风情万种的民族手工艺品、古意有趣的交通方式等等无一不参与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些年,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从联合国到我国文化部下发的一系列文件都可以看出这项工程的迫切性。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综合各地的措施来看,让民俗参与旅游开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办法。

(三)、吐鲁番的旅游开发为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搭建了平台

在民俗旅游开发之前,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都不为世人所知,这些民俗事象大都存在于偏僻的村落或大山深处,随着民俗旅游开发的大好机会走出深闺,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它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吐鲁番吐峪沟乡麻扎尔村被推列为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宗教的冲突、浓郁的民俗和独特的村貌、尤其是特色民居等已经使它成为吐鲁番本土文化的源地,也是吐鲁番乡土文化的摇篮。吐峪沟乡麻扎尔村现在已经被确认为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了“吐鲁番又一个旅游文化景观。”以葡萄节为例,葡萄节期间要举办的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如维吾尔族姑娘梳辫子比赛、斗鸡比赛等;还有吐鲁番的诺尔肉孜节,这是吐鲁番春日踏青的习俗,都要用歌舞来庆祝一番……这些民俗事项都是原已淡化,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才被人们重视起来。旅游开发挖掘命名了一个个历史文化名村或民间艺术之乡,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搭建了宣传丰厚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个平台。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

三 吐鲁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旅游的延续和发展,旅游又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渠道。通过对吐鲁番的实地调研,对吐鲁番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分析和建议,期望能够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要保持自己本土的文化特色

根据吐鲁番市旅游局提供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近年到新疆的中外游客中有68.8%去吐鲁番旅游,其中又有88.7%去葡萄沟旅游。”“2006年第三届新疆国际旅游节和第十五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期间,全地区共接待中外游客达45.56万人次,其中:外宾3.9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656.4万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7项,投资规模约16.2亿多元。

2007年的第十六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期间,共举行了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经贸洽谈、专题研讨、宣传推介、展示展览等26项活动,全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00多万元。”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海内外宾客来到吐鲁番想要领略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而不是加工过的或者是包装过的民族文化。吐鲁番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细微之处,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二)积极寻找民间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民间,在广大群众身上,是民众的传承和使用使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当地的群众不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就会成为一纸空话,最多能保存一些没有生命力的“死”文化。吐鲁番在做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四大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宣传吐努番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重要性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作为媒体的经常性任务之一,做出民族文化精品栏目、传承栏目,加大力度,使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全民族自觉行为。再次,吐鲁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底蕴丰厚。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大普查。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如20世纪60年代,法国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1964年,在文化部长马尔罗的倡议下,法国进行了一次最大的文化遗产“总普查”他们当时的口号是“大到教堂,小到汤匙”。这次普查不仅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做到心中有数,还大大增强了全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及对乡土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对那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加以积极挖掘和保护。

(三)以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法规建设

当前,我们进行民族文化保护迫切地需要法律作保障,通过立法不仅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1982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文物保护法》,2002年又对该法律进行了重新修订,但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吐鲁番地区人大在此情况下可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例,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文化,仅仅靠保护是不行的,创新与发展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传承和变化,对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上一篇:谈学校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下一篇:高层建筑消防电气配线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