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伤感青春的记忆

时间:2022-05-16 10:37:54

校园伤感青春的记忆

【摘 要】 文章以21世纪初青春小说《那些年》和《匆匆那年》为例,分析了追忆校园青春作品的特性: 小说主角人物形象――青春路上的追梦者;小说的基本主题――青春路上的成长与迷茫,人类总是怀揣着理想前行,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现实的困境; 艺术特点――以追忆衬悲伤,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多样化,令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关键词】 小说《那些年》和《匆匆那年》;伤感青春;校园记忆

青春小说是青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诙谐幽默、贴近生活、青春气息浓烈为特征,反映了青少年在青春时期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台湾作家九把刀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后边简称《那些年》)和“80后”大陆作家九夜茴于2008年出版的《匆匆那年》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共鸣。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值得探讨。

一、人物形象――青春路上的追梦者

人物是小说存在的支柱,是“小说的灵魂,作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1]就上述两小说看,人物类型有:

成熟型。该类人物的特点是思想上比较成熟,和同龄人相比表现得更加稳重,遇事有主见,有原则,有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冲动,如沈佳仪、谢明和、乔燃。沈佳仪觉得在那个年龄聊男女之间的感情非常幼稚,她只想要安安静静地念书;谢明和博学多闻,当他和沈佳仪闲谈时,总是表现得非常的成熟;乔燃善于解决问题,乐于观察,他的成熟表现在他喜欢一个不可能的人时会默默守护对方,不是冲动地要和她在一起。他们在追梦路上日渐成长、成熟,对待事情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态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会盲目、冲动地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开朗乐观型。此类人物在小说中虽不像主角那样重要,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气氛制造者”,如廖英宏、林嘉茉、沈晓棠和赵烨。他们善于与人交际,能够较快地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群体,遇到挫折时,也能较快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调整心态,以往日的开朗乐观继续生活,使小说具有青春的气息而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带给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

矛盾型。青春人物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人物性格会呈现出矛盾性,如柯景腾、陈寻和方茴。柯景腾喜欢沈佳仪,希望能够和她在一起,但又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表白;陈寻被沈晓棠吸引但又始终放不下方茴;而方茴在爱情中,则是矛盾的综合体,她热烈地爱着陈寻,但又表现得冷漠。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怯懦,令他们始终徘徊在幸福的边缘,始终在得到与失去中彷徨。这些矛盾在人物个性中的表现,使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复杂多变,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二、基本主题――青春路上的成长与迷茫

《那些年》和《匆匆那年》都包含成长这一主题,“‘成长主题’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2]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也慢慢在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使他们的青春充斥着困惑。尤其在对待爱情和友情上。《那些年》以柯景腾和其一众好友共同追求沈佳仪的过程来展开的,全篇除了书写学生时代的纯真爱情外,还写了朋友之间真挚持久的友情。《匆匆那年》是以陈寻和方茴的爱情为主线,并始终贯穿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赵烨等人间的友情。但前者写的是一种小清新的、唯美的爱情和友情,后者表现的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的爱情和友情。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青春小说的主题之一。在成长的路上,人类总是怀揣着理想前行,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现实的困境。梦想成为漫画家的柯景腾最终成为了一个小说家,梦想成为计算机大师的陈寻最终从事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而奔着飞行器机械研究与制造的专业去想象未来的职业的赵烨则成为了商人。小说通过对人物理想的实现与否的写作,表现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即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人在青葱岁月里,往往对未来会有无限的期许和幻想,殊不知这个世界是现实当道,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许多来自现实的压迫,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不同的目的,人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最终与现实妥协。

三、艺术特点――以追忆衬悲伤

青春小说《那些年》和《匆匆那年》的成功与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两作品都使用了追忆的叙述方式,回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前者是柯景腾的自述,后者则是以张楠这个人物的视角来写,作品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使小说充满了怀旧的色彩。这种追忆的叙述方式,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多样化,既避免平铺直叙,又构成伏笔,令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首先,语言都独具特色,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灵魂式的存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使用特点记录着一代人的思维轨迹、生活方式。”[3]青春小说中饱含青春气息的语言,表现出年轻人所具有的梦幻与想象。写台湾校园生活的《那些年》用的是台湾腔调,表现了一种“台湾式幽默”;而以北京为背景的《匆匆那年》,人物则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呈现的是“京式幽默”。但两小说语言都具有时尚化、鄙俗化、幽默化的特点,不仅符合那个年纪的人,也使小说表达更为直观,别有一种韵味。

其次,独特的悲语衬伤感,悲景衬悲情的审美追求,勾起读者对自己青春的怀念之情。《那些年》中,柯景腾在地震那晚对沈佳仪说“‘少了月老的红线,光靠努力的爱情真辛苦,错过了好多风景。’我真诚希望,‘也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我们是在一起的。’”[4]这段悲伤的话语充满了深深的遗憾,由于怯懦,错过彼此,始终处于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作者借柯景腾对沈佳仪说的话,道出了许多读者在青春时期的心声。在《匆匆那年》中乔燃在班上念的《一朵丁香花》的作文,发现自己和方茴之间从来都没有过爱情的交集,一切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乔燃的伤心和失落的悲伤的话语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让读者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在《匆匆那年》中,方茴在夜深人静时,将身边的空气都当作是乔燃,她张开手臂紧紧搂住自己的肩膀,回应了那个最终未能成形的拥抱。方茴的这个举动,包含了她对乔燃出国的遗憾与内疚,字里行间流露出方茴深深的悲伤。

总之,青春小说的写作主体、受众都是青少年,这些作品切合年轻人的需要,一方面符合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动人的文字,使青少年的情感在现实中得到共鸣。这一种文学形式让青少年产生了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青春小说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也要看到青春文学在追忆青春热潮的汹涌中出现一部分作家跟风创作,不免有抄袭雷同这样的现象产生,有的缺少严肃性、质量差、低俗。在青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渴望青春文学越走越远。

【注 释】

[1] 秦云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河南农业,2012(7下)59.

[2] 李学武.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3] 严芳.“80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3.

[4]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264.

【作者简介】

廖永梅,大理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一篇:论医药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管控策略 下一篇:ACCA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