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财产犯罪现状和类型探讨

时间:2022-05-16 03:14:07

大学生财产犯罪现状和类型探讨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对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影响显著的盗窃行为等侵犯财产型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针对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现状和类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犯罪类型;犯罪现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74―01

1大学生财产犯罪现状

第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日益增多。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招生由最初的全国统考形式发展到现在的自费、定向等多种形式,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的家教情况和素质修养不一,学校又历来重分数轻德育,有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缺少法律意识。据资料显示,近十年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15%,2002年较2001年又增加了97.1%,从2005年至2007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增长平均在18%以上。

第二,犯罪主体扩大。起初,犯罪主体多出自一些职高学校和私立大学,而现在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的犯罪案件数量也明显增多。在一项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中显示,违法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高校,占总数的31%,同时也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

第三,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的类型和手段最开始都比较单一,主要盗窃他人财物方面。但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类型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盗窃延伸到抢劫、、绑架、、吸毒、传销等。同时犯罪手段还表现出智能化、技术性等特点。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交易活动等等。

2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犯罪类型

第一,心理失落型。从全国各地聚集到高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时都是好学生,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周围许多同学比自己优秀。原本的自信崩塌,于是他们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情绪,当心理失衡严重时,又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容易采取极端方法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典型案例:某重点大学的一学生因频繁盗窃同学的电脑、手机等贵重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他说,上大学后,每次考试他室友的成绩排名都在他前面,他自尊心受挫,偷同学的东西目的就是想让丢东西的同学花费时间精力,这样他就可以借此多看点书,超过其他同学,找回失去的自信。

第二,报复发泄型。大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转型期,易冲动,不愿意委屈自己,在生活中面对与同学的摩擦,缺乏对事情的处理能力,喜欢钻牛角尖,常怀恨在心,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恨”得不到合理释放,导致他们采取极端方法来化解心中的不平,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典型案例:某校一寝室中,一同学发现自己的日常用品被破坏了,他怀疑是同寝室的另一同学,被怀疑的同学非常气愤,与之吵嘴来并动手。这位日常用品被损坏的同学怀恨在心,选择报复。趁室友都不在,将同学的高档电脑浇了一杯水,构成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后被公安机关查获。

第三,虚荣享乐型。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可虚荣心一旦过了线,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某高校一女生来自西部省份的城市,家庭条件一般。上大学后,看到周围同学都用高档化妆品买高档衣服,而自己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学习。于是不择手段,盗窃他人的钱财,触犯了法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恋爱现象,少数学生价值观恋爱观扭曲。有的学生为满足其恋爱对象的物质需要,不惜盗窃财物;有的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上的“大款”谈恋爱,经常接受对方财物,甚至非法同居。

第四,伪装掩护型。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控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违法犯罪受这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多具有伪装性。平时表现良好,也许还乐于助人,但在学习生活外,有的专门盗窃同学的财物;有的则利用专业知识或组成团伙,专门盗窃国家财产。

3结语

存在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除了学校,社会各界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政府应加大文明社会的宣传力度,多开展有益于人们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给予失足大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帮助,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手段其回归到生活的正轨上。相关立法执法部门也要负起责任来完善社会法律体制,充分认识大学生犯罪情况的特殊性,办案人员也要负起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殊性。其次,学校要从本职工作入手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完善贫困生奖助学金和贷款制度、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培育多方位的综合素质人才。当然家庭和学生个人也要充分理解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采取正确的家教方式,多与子女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成长动态。学生自己可以通过阅读有益的书籍,积极的心理暗示,参加户外活动等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减少大学生财产犯罪日益严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宇中.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防范及犯罪处理实务全书[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76.

[3]聂振伟,张蔚,贾睿琦.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郭晋,龙兴跃,阮鹏.学生财产犯罪分析与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06,(2).

[5]颜小东.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235236.

[6]管婷.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早期干预措施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

上一篇:凤阳县小岗葡萄产销一体化经营对策研究 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