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5-16 09:15:40

高职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经济、文化等等不断的发展,我们的国家也渐渐融入了国际社会的步伐之列。不管是国家的经济还是投资环境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样一来对复合型外语人才以及一些专业人才的外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怎样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怎么样对外语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这些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们外语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就是职业能力,学生才是真正的重心。同时还要采用多元化评估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们的外语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跟速度,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外语专业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很多方面都在变革,这就要求对教育的思想观念进行更新,依照社会上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计划。外语专业对于外语的人才培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的,要让他们能适应企业的基层一线国际商务以及外贸岗位,注重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外语专业建设总体定位跟目标

高职外语专业有着明确的培养规格,那就是要培养出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懂得很多的商贸知识,会应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可以从事外贸或者金融等涉外商务以及翻译的工作,也就是说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高技能外语人才[1]。高职教育它的理念就是跟就业相捆绑。所以在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会针对一些就业岗位定向培养。例如单证员、报关员以及国际商务机构文员等等。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总的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很多外贸企业也是非常看重这一点的。对于一些外贸公司的老板来说,缺乏外贸业务知识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阻碍,那是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一些基本的外贸知识很快就可以补上,但是整个的的外语水平如果想要提高,那所要花费的时间是很长的,一天两天绝对不可能,这也就使得大多数的企业更愿意录用一些外语人才,对于一些外语基础不好的国贸专业的学生反而不那么看重。

二、对高职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建设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派出一些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另外还可以针对性的聘请一些兼职教师到学校里面来对课程进行“项目教学以及指导”,把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来建设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样一来对于增强专业教学实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他们建设师资队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如果要想培养出高技能的外语人才首先就必须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首要的条件。对于教师队伍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优化,要完善管理机制,把激励以及制约互相结合在一起[2]。针对那些已经聘用的教师也要给予相关的教育,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不单单局限于学校里面的培训交流,学校还可以安排教师们参加一些外面的学术交流。

2.从国际文化大背景出发,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

高职院校主要就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所以如果想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知己知彼,那么可以针对性的设置一些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不同的词语它是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意义的,就文化而言,它是一个综合体,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一国文化,从物质到观念,从习俗到心里,都要进行详细的阐释,并且还要与国家的文化做对比,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明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对的在思维上面就可以有所改变,而不会出现一味的用中文思维去套用外语,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国际商务的各项活动。

3.构建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构建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培养同学们的职业专长,还要对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们的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的素质[3]。这里所谈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一个构架就是分四个环节,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它们分别是:首先就是职业素质基本课程,其次就是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另外就是职业素质实践课程,最后就是职场文化课程。这四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的,代表着一个整套的流程。三个阶段指的是:首先就是第一学年,这一阶段是对职业领域能力的学习;其次就是第二学年,这一阶段是对职业岗位的素养训练;另外就是第三学年,这一阶段是对社会就业的能力提升。在实际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中,要把这四个环节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得以落实跟强化。这样就可以让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具备很好的职业素养。相对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需要非常注意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要严格要求同学们对专业技能的习得,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对课程进行编排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也要如此。主体性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它解释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老师对同学们先进行一些基本的教育,同学们然后积极的开展自身认识的心理活动,主动的去获得一些知识,从而养成专业的技能。另外在对课程进行编排的时候要注意创设情景,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渗透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创新思维的能力[4]。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外语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不但艰巨而且复杂。所以应该采用更加合适的外语实践课程方案,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外语交流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拥有更强的就业实力,让同学们真正的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生,安锋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4):65-67

[2]金上平,沈芳.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9(2):11

[3]卢琳,竺蓝.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3):58-61

[4]刘明,张强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五个对接”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9(2):11

上一篇:培育教师自我更新的团队文化 下一篇:高职英语课外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