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时间:2022-05-16 03:57:56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阅读教学如何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呢?

第一、要让学生懂得“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

如果在起始年级的开始阶段,学生就明白了重要性,就有助于自觉质疑,同时要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各次预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妨是书面作业)来布置,到上课时交流;复习时要求在温故中发现新的疑问。课内自读课教学,就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明确学习重点与必须弄懂的问题,再“疑义相与析”。只要抓得早、抓反复,平时对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同学多肯定、多表扬,逐渐就能在班内形成良好的风气。

第二、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南宋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进矣。”名篇名著充满了奥秘与魅力,阅读时“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才能从貌似简单的地方发现蕴含着的丰富的智育因素,挖掘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教师可先作一些示范,从学生容易忽视的细微处质疑。教师具体指导同学:

1.从课题入手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分析透了课题,有时就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比如:明明是写祥林嫂,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2.从文章关键处质疑

文章关键处,一般来说是文中重点和难点所在,是文旨的集中体现、作者意向情感的凝聚点,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后提出:《荷花淀》反映的是抗战生活,但是描写的背景看不到硝烟弥漫、血污泪痕,看到的却是如诗如画的美景,这算不算一种失真?类似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带动全班迅速进人课文胜境,努力寻求答案。

3.从课文“矛盾”处质疑

课文有些描写看似不合理,实则别具匠心、另有深意。试想:《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对刘和珍生平介绍极少?如投石击水,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来析疑的状态,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4.从课文“空白”处质疑

课文作者独具匠心留下的艺术空白,可以成为激发思维的想象点。如:《项链》结尾出人意想,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由“言虽尽而意无穷”处质疑,能造成强烈刺激,对发展想象能力大有裨益。

5.从假设中质疑

通过假设也能激疑:《记念刘和珍君》起笔写“中华民国十五年……”,若直接说1926年怎么样?问题富于新意,是学生未知而又可以想见的,容易在他们心灵中激起思考的涟漪,进而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对学生质疑因势利导、指导解疑

对学生的质疑,戒批评责难、讽刺挖苦。即使是有偏差的,也要讲究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肯定其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积极性。

析疑、解疑,要注意设置气氛和条件。对较有价值的疑问,在课堂教学中以讨论法引导自求答案是好方法。它能带动学生投人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不同观点碰撞、各种思路汇合,进而读懂读透。讨论析疑,提高了同学阅读水平与认识能力,促使他们更乐于质疑解难。

第四、提倡“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如果学生对课本的说法、教师的讲解提出的是相反的意见,那怎么办?课本、教参诚然是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老师精心编撰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但确实难免偶有错失缺漏。而学生思想上没有条条框框,富于想象力,有可能提出颇有见地的创新见解。

我的体会是:

要切实培养学生会读书、会思考、善于发现和善于探索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学有收获、学有心得。

上一篇:变形记 第42期 下一篇: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