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辩证原理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6 03:08:23

矛盾的辩证原理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矛盾原理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知识间(内)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如果利用好矛盾的辩证原理,有利于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枯燥的化学原理。关键词:矛盾 普遍性 特殊性 主要矛盾《化学反应原理》作为继《化学1》《化学2》必修之后的选修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对化学规律的理论学习,其教学相对于必修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觉得颇为枯燥、难懂。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将哲学思想中的“矛盾的辩证原理” 加以恰当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应原理的基本规律。下面笔者以几个实例来谈谈“矛盾的辩证原理”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一、重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发展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专题1中“化学反应的焓变”某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矛盾,即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矛盾,或微观上“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生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的矛盾,“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氧化与还原反应”“阴离子与阳离子”“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矛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矛盾。专题2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中“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整齐与混乱”,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自发反应要综合考虑反应的“焓边与熵变”,“化学平衡的移动”中“正反应与逆反应”“加压与减压”“升温与降温”“增大浓度与减小浓度”以及“勒夏特列原理”这些都是非常突出的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我们也就能够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精髓了。专题3中“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达到了电离平衡。这时候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子化和分子化)很好地统一在溶液中。另外,还有两个动态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都存在两个相反的过程,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最终又达到了统一即“平衡”。二、善于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在重视矛盾普遍性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矛盾的特殊性,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比如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简单的锌-铜原电池的分析得出结论: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作为正极。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也有例外,如“将Mg和Al用导线相连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请判断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这样一道题往往会使部分学生由题干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得出“Mg作负极Al为正极”的错误结论,从而影响电极反应式的正确书写。实际情况是在用NaOH溶液作电解质的时候,铝失去了电子被氧化了,Al做负极,而Mg作正极。这既是特殊性,其实也是一般性的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掌握一般结论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特殊规律的归纳与整理。三、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物作为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其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双方的地位往往也是不平衡的。教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同时也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NaHCO3溶液与NaHSO3溶液酸碱性如何?NaHCO3与NaHSO3这两种盐都是强碱与弱酸形成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HCO3-与HSO3-既要电离生成H+与弱酸根,又要水解生成OH-与弱酸,溶液究竟呈酸性还是碱性最终取决于电离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对NaHCO3溶液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水解是主要矛盾,故溶液呈碱性;而NaHSO3溶液则是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电离是主要矛盾,故溶液呈酸性。在这里,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有的酸式盐溶液呈碱性,而有的则呈酸性。当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如我们常见的冰醋酸加水稀释导电图(如下图所示):■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把握住离子浓度与加水稀释的关系,0点表示没有加水时冰醋酸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0—b这一段导电能力逐步增强到最大,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步增大到最大,在这一段加水的过程中,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增大是主要的,而醋酸的浓度减小是次要的,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但过了b点后电离程度的增大变为次要的,醋酸浓度的减小上升为主要的,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小。还有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也可以用这一原理去分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各种原理的内在矛盾,探索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把复杂、枯燥的问题简单化、情境化。我们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由知识课堂到思维课堂的转变。参考文献:[1]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林美凤.在哲理中感悟化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房宏.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责编 高伟)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