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

时间:2022-05-16 01:16:35

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担保行业的迅速增长,在风险增加、业务扩大、不可控因素增多的前提下,担保机构的担保代偿率及损失率处于较低水平;在担保行业的发展方面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同质竞争加剧,潜在经营风险大,风险分散机制缺失,以及政策不配套等方面问题。最后,本文从监管主体、业务创新和政策扶持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担保 行业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担保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提升我国企业信用水平、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活跃经济和增长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同质化、风险分散机制缺失、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一 我国担保业的发展现状

(一)担保机构的数量与结构

1 担保机构的数量

近几年,在财政、金融、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机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1年~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53%,近三年来增势放缓,但年均增长率仍近20%。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547家,比2008年增长了30.6%,其中国有及控股担保机构达1501家,占总数的27%。

2 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

截至2009年底,全国5547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金3389亿元,比2008年增加1055亿元,增长率为45.2%。2005年~2009年,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筹集的担保资金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9.2%。

2007年以前,我国担保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一直达不到4000万元,规模偏小。近三年来,我国担保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不断增长,至2009年,已达到5960万元每户。

3 担保机构的种类

早在2003年时,全国担保机构中有305家由政府完全出资,占担保机构总数的31.6%;321家政府参与出资,占担保机构总数的33.2%,仅340家由民间出资,占担保机构总数的35.2%。2007年,全国3729家中担保机构中,政府完全出资的703家,占总体的18.9%,参与出资的682家,占18.2%,民间出资的2344家,占62.9%,担保机构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民间资本产生的担保企业发展非常迅猛,已成为中国担保行业最重要的力量。

4 市场集中度

十年发展十年整合,过亿元担保机构作用日益突出。2009年注册资本过亿元担保机构已达1263户,比2008年净增540户。尽管过亿元担保机构户数占比只有22.7%,但注册资金合计2053亿元,同比增长63.4%,占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的62%。2009年,过亿元担保机构共为1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27万笔贷款担保,担保总额达8037亿元,占当年担保总额的74.4%。

(二)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

1 担保机构的业务情况

一直以来,受政策推动与市场拉动双重影响,我国担保业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以担保为主业、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定位日益明确。①以担保为主业。2007年的数据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并未影响担保机构以担保为主业的定位取向。从资金运作看,2007年1774.08亿元资本金中,用于担保业务的资金有1427.08亿,占比80.44%;再从收入结构上看,2007年总收入118.85亿元中,其中保费收入72.54亿元,占比达61.03%。②以中小企业为客户主体。据统计,1998~2007年,担保业累计担保笔数145万笔,其中小于800万元的136万笔,占比93.80%小于100万元的97.5万笔,占比67.24%。十年来,累计担保总数1.35万亿,其中,小于800万元的8775.39亿元,占比65.01%o。受此规模控制,2008年和2009年受保企业户均担保额仅为314万元和292万元。③以贷款担保为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担保业务差异化显现,除了传统的贷款担保,我国担保业务的形式已经拓展到合同担保、金融产品担保(包括公司发行债券担保、抵押按揭担保、结构融资担保等)、工程担保、诉讼担保和其他非合同担保等各个领域。但总的来说,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业务结构仍以银行贷款担保为主,占担保总额的90%左右。

2 担保机构的盈利情况

由于担保机构的客户往往是那些信用较差、有效资产缺乏的高风险企业,而且,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也有意将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因而按照目前市场费率水平,担保机构普遍盈利能力不强。

2006年,我国担保行业实现收入258亿元,其中:保费收入179亿元,占比69%;投资收入50亿元;其他收入23亿元。2007年我国担保业的收入降为118.9亿元,2008年升为376.4亿元后,2009年又降为180亿元。

我国担保业2008年和2009年实现利润44.7亿元和44.5亿元,经估算,年股本回报率为1.92%和1.31%,而美国上市担保机构的平均年股本回报率为15%,我国担保机构普遍盈利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担保业务集中于银行贷款担保,因银行的约束要求,难以扩大担保放大倍数;二是担保资本偏小限制了规模化发展;三是担保费率偏低,担保机构所获取的担保费收益一般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3 我国担保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2009年全国5547家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5938笔,比2008年减少821笔,降低21%;代偿总额29.8亿元,占当年担保总额的0.27%;经追偿后实际代偿损失5.2亿元,占当年担保额的0.05%。2004年~2009年我国担保业的平均担保代偿率为0.57%,平均代偿损失率为0.07%,风险管理情况较好。

二 担保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一些担保机构业务动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些担保机构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业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应用识别和控制风险能力不强。有些担保机构资本金不实,注册之后转移资本,虚假注资。

2 担保机构产品单一,同质竞争加剧

担保机构的主营业务构成仍然是融资担保业务,非融资担保类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担保机构业务中占份额仍不多。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很少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责任金额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4倍,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3 风险收益不匹配,潜在经营风险较大

我国担保行业收益和风险不匹配,潜在经营风险较大。担保机构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应该获取高回报,但事实不是如此。目前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一般是按贷款额的1%~3%标准收取费用,这与其承担的高风险不匹配。

4 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畅,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

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合作艰难,难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设置门槛过高,大部分银行要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1亿元以上,且担保贷款率均上浮10%~30%,担保机构生存发展空间受限。

5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政策不配套

目前担保机构不能共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能查询受保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利于其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导致担保机构对企业信用识别要花费更多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担保机构成本,影响了信贷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担保机构反担保登记难落实,一些地方登记部门不为担保机构办理反担保机构登记,不能享受与金融机构一样待遇,影响担保机构业务开展和风险防范。

三 政策建议

1 明确监管主体,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的状态

我国对担保机构的监管主体涉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政府部门。每个部门都在其主管的领域了一些规章,对担保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一些本地区的担保业管理办法。

2 鼓励担保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担保业务品种,政策上目前已对担保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担保放大倍数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定量规定,在从规模上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对担保企业的业务品种多元化构成限制。

3 对担保行业提供政策性扶持,实现担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鉴于担保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巨大作用,政府应对投资担保机构特别是民营投资担保机构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鼓励、扶持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在投资环境、准入、市场地位、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着手建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和再担保基金,用于防范、化解、分散地方及社会投资担保机构担保贷款风险,保证担保机构对银行系统的良性作用。同时,进行信贷政策及金融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为投资担保机构的经营创造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上一篇:浅议商业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障下的合理定位及其... 下一篇:依托产业园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