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意识及其落脚点

时间:2022-05-15 01:27:1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意识及其落脚点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政府新闻执政的思想基础,对于新闻业界和学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实践活动和学术思考的框架前提。全球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生俱来的品质之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意识衍变脉络,并且探讨了其在当代的落脚点。全球意识使得新闻从业者更具批判意识和全球视野。受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球意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的全球意识解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的领导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执政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新闻业界和学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实践活动和学术思考的框架前提。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都必将跳脱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自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以来,实践经验和理论深思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对于西方无政府主义和绝对自由的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不断的继承和沿革过程中都进行了彻底的斗争和批判,对自我发展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创新性概念和主张。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广阔视域之下,全球意识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是始自马克思、恩格斯、,贯穿于邓小平、、和的新闻观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全球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生俱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交往” 概念的提出从本源处解释了“世界交往” 和对外传播活动蕴涵的深刻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将全球意识作为分析本国处境和外交战略的立论之本。并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与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模式相适应的。“政党行为模式是对政党这种具体政治组织的行为现象的抽象。政党行为模式具有适应性、动态性。适应传媒社会的变化,政党在改变传统行为方式的同时形成了一些新的行为方式,并引起了政党行为模式的变化。”[1]世界传媒领域发生的现实变化引起中国共产党的思考,并试图为中国新闻业适应传播规律做出调整,政党的新闻执政风格愈加形象化和公开化。

全球意识的提出和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超脱了狭隘的国家界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随着十五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以外的世界的发现,资产阶级得到了一个更广大得多的通商地区,从而也得到了发展自己工业的新刺激;……建设起现代的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和电报,……在充分认识了该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的条件下,......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2]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我认知的疆域不仅仅拓展到世界舞台,更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公民,我走到哪儿就在那儿工作。”[3]

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世界交往”是特殊的“精神交往”。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之前很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上,研究了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并且也单独讨论了精神交往的问题。他们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到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4]世界交往延伸的最终结果是达到精神交往,全球物质交换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会在此基础上实现世界规模的大范围交流和沟通秩序的建立。

3.从“民族交往” 到“世界交往”。

世界交往是民族交往扩大化的产物,“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世界交往的真正实现有赖于一切民族国家融入全球市场竞争,让渡出自己的部分生产力以实现全球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全球意识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1.承认阶级性前提与戒备心理下的全球意识。

从新中国成立到前,是我国医治战争创伤并且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在以为主席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看来,维护新生政权和国内局面是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因而,对外关系方面,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下,我国实行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对外战略,力争国际援助促进国内建设。在此背景下,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新闻传播观念中的对外主张是在承认阶级性前提下的全球意识。在谈到报纸的阶级性问题时指出“在消灭阶级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所说的‘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客观地报道是没有的。”[6]社会主义新生力量融入世界的过程是在保护自我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这种全球意识也是不完备的、片面的、戒备心理下的全球意识。时期纵使视野拓宽到全球,新中国逐渐参与国际事务,但是新生政权受到的是敌对势力随时想要摧毁和扼杀的敌意,中国敞开的对外宣传大门也是为了解国外对中国存在的批评进而实现自身的“免疫”,对西方的抨击有所准备,并不试图去做反攻。“这是共产党替帝国主义出版的报纸,连那些骂我们的反动言论也登……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这一条我们跟苏联的做法不同,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的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 ‘细菌战’,跟你做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7]

2.主动传递开放信息与服务稳定团结发展大局的全球意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目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事求是地定位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体系和国际格局。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呈现出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交织的轮廓,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一切以发展自身国力为重心。邓小平对全球概念的把握愈加精准,主动传递出中国开放的全球意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8]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开放的步伐,对外开放不仅仅体现在经贸领域,文化和社会交流更能产生长远意义。“大大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要通过文艺作品,报告文学,新闻通讯,摄影,绘画等,把我们真实的战斗生活反映到国际上去,流传到华侨中去,传播到大后方去。”[9]中国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换了一个角度,中国开始主动出击向世界阐述中国。而一切与世界交往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自我的发展,世界为中国提供的是开放的格局和市场,中国要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花大力气在经济领域的建设上。邓小平新闻观的要义,就是传媒要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他对党领导的媒体提出的各要求,都是服务于这个基本要义的。全球意识的前提和最终归宿是要服务稳定团结发展的大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3.坚守舆论导向的全球意识。

“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各种信息”[10] 是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耳目和喉舌,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传达到中央,政府也借助于新闻传播事业贯彻好路线方针政策的动员工作,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事业也越发担负起对外传播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全球意识,在中国进入21世纪时起,也更加开放和包容。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意识摆脱了狭隘的片面开放观念,主动融入世界话语体系和交流系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因而国内和国际信息的双向流动是发展中国必不可少的因素。全球一体化的格局要求中国正视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稳定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时期的全球意识也是坚守舆论导向前提下的全球意识。

4.全面开放的全球意识与为我服务的全球意识。

中国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促使中国从“快”字向“好”字转变,外交上从“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中国的发展不再是自身的发展,而是融入世界体系,遵照国际规矩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全球意识更为开放,并且十分强调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规律,遵从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1] 新国情、新世情都要求中国继续开放的步伐,并且中国的新闻媒体机构要在新情况下高效的利用媒体,做好沟通上下,沟通内外的工作。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实现了全面开放,中国政府开始利用新闻媒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将更趋激烈,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我国新闻传播、构建国家软实力的任务将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构建国家软实力,强化国际舆论传播,形成新的舆论格局。”[12] 国际传播格局早已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抢占,中国的舆论宣传工作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境,中国的外宣工作要实现为我服务,要与世界人民实现更多交流。“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对外工作方针,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推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13]国家领导人的全球视野不再仅关注国家政府层面而延展到世界人民的良性沟通,范围广泛。中国的世界观念、全球观念在愈加开放的基础之上,涵盖范围拓展。

5.忧患意识下的全球意识与结构性调整。

自上任以来,便十分重视新闻传播工作。新的技术革命将全世界纳入了互联网体系,全球化浪潮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受到冲击。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从立足自身的角度转向立足世界,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为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意识跳脱出本国,真正实现了世界化。新闻传播理念中的全球意识始终含有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14] 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影响力是无形的资产,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对世界话语权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 “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形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5]并且构建现代化的传播体系,实现结构性调整。与邓小平、、时期的新闻传播现实相比,如今的国际传播格局更为复杂,世界与中国之间的联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峰值,中国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话语权的争夺也十分必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视野在鼓励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更应该迈向讲好世界故事。中国和全世界不在是分离的两个个体而是实现了真正的融合。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来讲,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文化、科技、政治层面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着中国愈加开放的姿态,其全球化视野实现了从自我到他我的转变。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扬,并随时代的发展实现了创新。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是现实基础,同时体制自信和道路自信也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信念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党的行为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成为执政党需要花大力气掌握的最大变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球意识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的全球意识愈加突出,这是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新的变化,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富有活力的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新闻从业者更具批判意识、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受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也会实现媒介素养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执政党的路径选择。

随着全球意识在中国执政党身上的推进和演化,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新闻传播工作已经不可以仅仅用对内和对外有别来解释,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遍布各个议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执政党要时刻怀有忧患意识,将新闻传播工作引导好,把握好,实现以民族复兴为方向的前进目标。面对国情和世情的变化,领导集体要不断学习与创新,克服本领恐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领导,始终贯彻全球意识。

2. 信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从业者的路径选择。

新闻从业者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市场化利益导向的冲击下,新闻敲诈和新闻造假等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行为屡见不鲜。新闻从业者要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方法,是指导实践和理论的方法论。要在世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全球化的视野要求自己,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从讲好中国故事到力争讲好世界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3.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众的路径选择。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用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正大众化,而非新闻的庸俗化。大众化的概念不是指一味迎合受众喜好,唯收视率和广告收益为上,而是受众掌握新闻传播工具和理念,走向媒介素养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受众对信息的利用和自我反哺。

注释:

[1]李宏:《传媒政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26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9卷,122~123页

[3]马克思:《摩尔和将军》,第90页

[4]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第18页

[5]马克思 恩格斯:《费尔巴哈》, 第33、54页

[6]:《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新闻工作文选》,第191页

[7]《文集》: 第七卷, 第196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一版,第三卷,52 、64页

[9]《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一卷,23 、25页

[10]:《关于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1989年11月28日

[11]:《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讲话》2003年8月12日

[12]: 《考察讲话》,2008年6月20日

[13]:《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2003年12月5日

[14]:《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2013年 8月19日

[15]:《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2013年12月30日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从辅助“教”到成就“学” 下一篇:诵读点亮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