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教”到成就“学”

时间:2022-07-07 04:25:53

赵国防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南长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课评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

著有《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一书,主编《有效上课》《走进名师课堂》,参编多本教师培训用书,累计10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一百余篇。应邀赴北京、四川、安徽、山西等省市讲座讲课180余场次,深受好评。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中小学课堂就逐渐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了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势,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和教学改革也不断刷新,“翻转课堂”“网络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开发及利用方式大量涌现。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却是永恒不变的――成就学生。因此,一切教学行动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的角度来考量、设计和实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指出,未来的教育改革将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现代社会越是常规性的、逻辑性强的技能性知识,越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因此,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运用知识本身,而是对综合性、迁移性和拓展性的非常规性知识的需求。换言之,不是对知识的需求,而是对“智慧”的需求。可见,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要牢牢抓住成就“智慧型”学生这根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数学学习。我们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方便学生间交往互动的持续推进,来进行资源开发、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进程推进、学习评价实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一、认识转型:学习可以随时发生

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及行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学习,将可以实现随时发生。

处处是“课堂”。传统教学由于受时空、内容和组织方式的限制,常常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学习,完全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课堂,实现随时随地的自我学习。学生利用学校配备的“电子书包”,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电子教材、学习课件、学习笔记以及数字作业和作品;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学习标签和信息检索等服务,学生可以轻松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实时上网查询,更可以在“班级空间”,请同伴或教师协助答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自由、自主而且高度开放,他们肯定会喜爱有加。

问题引领“课堂”。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数学课堂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数学课堂,将不再是课件不停地播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再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圈套”里“钻来钻去”。取而代之的将是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借助教材、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自主展开探索与研究活动。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种更为自主的发现与探索过程,对老师而言,将是一种真正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放手与成全。

教师备课备“核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备课,通常是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有时甚至连每一句过渡语都精心雕琢,这样一来,课堂在行进过程中常常以“教案”为线索,有时很难做到尊重课堂生成,也很难做到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灵活调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教学的备课,变为主要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数学学习围绕“核心问题”充分展开。

学生学习真正“人人参与”。传统课堂,很容易成为优秀生的“天地”。面对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部分优秀生常常不由自主地“抢鲜”,让教师无奈,让其他同学尴尬。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课堂,将更加开放、更加民主,不管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利用网络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发现,评价他人的想法与做法,同伴间更可以实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对于班级中常常处于弱势的那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就有机会和大家“平起平坐”,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二、行动转型: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行动也会超越时空限制,不再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课前,学生会围绕课堂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做好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基本研究;课后,学生会围绕课堂所生成的新问题做后续的深入探索。这样一来,学习自由度更高,学习时空更广阔,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数学学习。要实现“无处不在”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习内容的生动有趣,二是学习过程的开放与挑战,三是学习空间的丰富与自由。

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数学好玩”,陈省身先生这么认为。那么,如何让数学更好玩,如何让数学更有趣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数学,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千方百计挖掘数学内容本身的生动因素,让数学彰显其自身原汁原味的魅力。切忌仅仅局限于课标和教材来研究数学,要扩大视野,从关注数学本质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把握数学,然后是教师的适度“加工”。也就是教师要有能力并有意识地对数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对那些原本单一、深奥甚至不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适度“加工”,让它变得生动,变得活泼,变得适合学生学习。同样一节课,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内容设计,但最终目标是共同的,让内容更吸引学生,让内容更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展开。

学习过程充满挑战。“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的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将成为围绕“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探索与研究活动。学习过程,基于“核心问题”展开,挑战性、研究性、探索性兼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生发新的问题,不断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增强了搜集、选择、分析、运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而且让他们慢慢学会了如何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空间无限丰盈。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可以实现无处不在。课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和研究,从背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到相关问题的初步探索与发现,再到生成新问题与新成果的提炼与概括,学习与生活完美结合,学习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课前学习,完全是立足问题、基于兴趣的一种开放性的自主学习,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与压力,相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发现、挑战、实践与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可能。尤其是对那些课堂上很少有表现机会的学困生来说,终于有了自我学习的机会,终于有了实现自我的可能。课堂上,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进行交流、分享与评价,在交流与碰撞中达成共识,形成新的认识与成果。

三、评价转型:人人可以深度参与

学习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及时反思的重要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将会更加便捷,更加全面,更加及时,更加深入。

评价主体多元。传统的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及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者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真正的“被评价者”。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评价,评价者将会趋向多元,教师、家长、同伴都可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者。教师除了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还可以在学习平台点评、指导每个同学提交的“网络作业”。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查看和评价孩子的“网络作业”,既可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业,也可以评价其他孩子的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既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浏览和评价其他同伴的作业。这样一来,就构建了一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充分交流、多元评价和学习的“评价网”。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判,更重要的是为每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创造了一种参与、交往、互动的人人平等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评价过程和结果都是公开、公正的。

评价过程开放。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评价,整个过程将是开放、民主和公开的。评价者对每一位被评价者的数学学习,既可以现场或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即时评价与跟踪指导,又可以进行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对于后续的指导与跟踪服务方面,信息技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每位评价者可以密切关注被评价者的修改与完善过程,并可以及时与其“对话”,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互动,又可以实现“点对面”交流。这样一来,评价过程彻底开放,评价的指导、引领与激励功能便会充分发挥。

评价结果公开。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学习评价的结果将会趋向反馈及时、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等特点。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交流,在评价中反思与改进,在评价中生发新的学习动力与信心,评价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上一篇:“互联网+教学”,你本姓“学”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意识及其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