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2-05-15 06:25:15

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

高校办企业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现象,从上世纪60、70年代以创收为主要目的的服务企业,到90年代兴起的高校科技企业,高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产业自诞生以来,在提供实习基地、弥补教育经费、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保持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校办产业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完善等方面。为了规避高校风险,促进高校产业更好的发展,2001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产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两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7月24日,在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强调,要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限时完成高校企业的公司制改造,组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会议结束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正式全面启动了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

目前高校产业正处于新旧制度转轨及碰撞的初期,我国高校产业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要按照市场规律发展高校产业,就必须在理论上对高校产业进行深刻的、有创新的研究。本文在研究高校产业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产业发展的“三步走”模式。

一、 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高校以事业法人的身份直接投资创办企业的情况产生了许多问题,高校管理企业不规范,企业运营也不规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有效规避高校经济和法律风险的现实需要出发,高等学校应尽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新型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高校国有经营性资产有效监管的体制,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规避高校的风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将产权问题作为所有制的核心问题,验证了产权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高校产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独立的企业法人,独立经营并承担责任,而这一要求的前提应该是明确界定产权,将投资于企业的经营性资产独立出来,准确划分企业财产权的范围,这是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及权利的必要条件。只有产权清晰了,才能做到权责明确,所有者与投资者才能明确各自的职责,企业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高校企业建立了清晰的产权关系与独立的法人资格,高校就能在法律上有效规避连带责任风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58号)中要求:“学校依法设立经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经营公司,或从现有校办企业中选择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资企业,代表学校统一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清华大学作为试点,成立了我国高校的第一家资产经营公司,其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高校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的可行性。

建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要依法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产权转让、产权登记和设立审批等工作,经过严格程序成立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与高等学校属于不同的法人实体,高校作为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者仅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资产经营公司原则上要求在人员、资产、场地上与高校分开,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高校不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采用更加“安全”、规范的派出董事、监事等方式来参与企业决策过程,这样就避免了高校承担企业的连带责任,保证了高校的正常教学与发展。

建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我国高校企业规范发展的第一步,通过清晰产权使校企初步分离,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高校成立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高校行使出资人权力;企业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实现高校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二、 引入投资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

“产权多元化”,是指高校以转让股权或逐步引入社会投资者的方式,降低其在高校产业中的持股比例,逐步放弃控股地位,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投资企业的形式。这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的基础性要求,目前高校企业大多属于高校独资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而产权多元化无疑会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避免学校承担较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根据《公司法》中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人格否定制度的相关规定,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高校作为企业的唯一股东,如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债权人利益,或与企业发生重大关联交易、资金拆借、互相担保等任何不规范行为,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独立性,从而使高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发挥不同主体的制衡作用,为企业提供创新机制和活力。投资主体单一的企业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科学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使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仍有可能出现高校行政对企业干预过多的问题,妨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应该通过上市或引进社会股东等方式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可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制衡作用,激发企业活力。然而,高校受到利益的驱使,有可能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或者不愿意产权多元化,从而增大承担的风险。这一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产权或资本的关系,要使高校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还需要管理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高校退出产业的时机,使高校彻底与产业分离。

第三,促进竞争性的产权市场形成,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产权结构单一加之融资渠道不畅,往往使高校企业资金短缺情况严重,难以形成规模,缺乏发展后劲。要突破这一高校产业发展瓶颈,既需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还可以有另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上市或股权转让融资。

三、 建立退出机制,使高校企业实现社会化

中国高校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是一种特殊现象,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条件下的特殊产物。高校创办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初衷是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由此而导致对高校企业上交学校任务的规定,暂不考虑企业上交任务的制定是否合理,即使是企业每年固定对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对于一般性社会企业来说也是不常见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资金有着不同的需求,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企业及投资者会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分配方式。而在高校企业中,企业本身及其投资者的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获得长足发展,企业在有良好投资机会的情况会优先考虑利润的留存和积累,而高校的考虑却是每年有稳定或增长的资金回报,由于高校企业经营自的缺乏,上交利润是高校的一种行政命令,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内部融资,这种短期效应影响了高校企业的发展壮大,最终会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继而影响高校的投资回报。

高校办企业的行为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为了争议的热点,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面对大学职能的泛化倾向,坚持认为教学和科研或传播知识、发现知识是大学的职能。他承认大学应该为社会服务,但又认为大学为社会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在于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虽然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表现出色,但也仅仅是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提供各种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而哈佛大学的校长们和学校的文件中却只提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职责,而不提服务。我国当代大学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西方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水平尚不能比拟,在社会服务职能上形成超越无疑是一种“空中楼阁”。大学以直接创办企业的方式服务社会,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随着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产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无论是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还是从高校对所属企业的实际操作,都在努力寻求一种有效的退出机制。教育部在2001年“两校”改制试点通知及《指导意见》中都提出了“要建立国有资产投入、增值后退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实践中也正在努力寻求高校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以清华大学为例,目前清华控股公司所投资的企业有上市公司3家、控股企业20家、参股企业18家,没有全资形式的投资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产权的多元化。高校产业规范化改制以后,清华控股正在逐渐改变盈利模式,通过“投入——公司增值——溢价转让”这一兑现公司价值增长的方式获得盈利,探索出了最市场化的投入撤出机制。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交大昂立,2003年6月,上海交大把所持有的昂立股份转让给另一家上市公司交大南洋,实现了产权的部分退出。而高校从企业全部退出的典型案例是江大金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开始,通过几次股权公开转让,东南大学从此完全退出“东大金智”。

有关学者提出了经理层融资收购(MBO)方式和管理者股票期权方式等退出方式,这些不同的退出方式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应该能在高校产业退出方式的选择上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导向作用。除此之外,根据高校产业科技密集型的特点,增加核心科技人员的技术股份比例,逐渐稀释高校的股份比例并最终全身退出,也是值得尝试的方式。

高校退出产业后,我国高校与产业之间最终要实现的一种关系应该是:高校以技术转让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企业以资金回哺高校,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循环机制。这种机制是高校将自己的资产和权益从传统高校企业中完全退出,企业的人员、财务、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完全与高校脱离关系,变成社会化的企业。这对于高校和企业双方而言,都可以实现各自的规范化发展。

不管是从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我国高校创办企业的特殊目的来看,高校企业都无必然存在的理由,随着加大财政投入、收费上学、鼓励捐助、民间办学等多种形式的解决办法的实施,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及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高校产业终将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基础,高校最终将退出企业以实现现有高校企业的社会化。

(第一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环学院;第二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上一篇:需要与资源稀缺 下一篇: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构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