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劳动法适用

时间:2022-05-15 01:31:16

浅谈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劳动法适用

【摘要】大学生勤工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方面的缺失。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然而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劳动方面的权益理应得到保障,劳动法也应并且能对其适用。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16-01

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选择在读书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勤工俭学,一方面为锻炼社会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家庭减轻一部分经济负担。但是,由于法律在这方面的不健全,大学生勤工俭学也出现许多问题,导致其权益得不到保障。文章从大学生勤工俭学面临的问题着手,论述一下劳动法的适用。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5《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作为特别法,《意见》专门否认了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适用劳动法,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此也没做明确规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强

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很少有意识要签订合同,即使签订合同,基本对合同内容也无法提出保护己方权利的有力条款。

(三)公权力部门的缺位导致保护的缺失

与劳动维权相关的公权部门主要包括劳动部门和工商部门。劳动部门的职能局限在保护、调整正式用工关系中的劳动者身上,缺乏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加以保护;而工商部门自身的法定职能并不涉及对大学生劳动纠纷的解决。

二、关于劳动法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适用

(一)《劳动合同法》并未排除适用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该条可以被理解为关于订立劳动关系的主体的规定。结合第二款之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由此可见《劳动合同法》并没有限制大学生的劳动关系主体身份。第六十九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十一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上述两条规定来看,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性质是非全日制用工,实践中大学生双重法律关系的建立也有了法律依据。大学生可以与多家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并且双方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二)劳动部95《意见》并未否认大学生劳动者身份

劳动部95《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该条文重点在强调“不视为就业”。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仍由国家包分配,如果把这种打工视为就业的话,学校就无需为学生分配工作了,实际上就会造成对勤工俭学者就业权利的不公。劳动部的这个意见有明确的立法取向,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对大学生的这种规定不是要限制和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是旨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一个选择性条款,可以不签,也可以签。如果大学生不是劳动主体,怎么还能签订劳动合同呢?因此,该条款不仅不能证明大学生是没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而且恰恰证明了大学生是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符合劳动法立法之宗旨

《劳动合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其立法宗旨在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践中将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排除在劳动法适用范围之外,恰恰有违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中,学生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将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符合一般法理关于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也赋予了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法律责任具体化,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事前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侵权的可能性。一旦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相应地大学生就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会给合同双方当事人特别是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力,从而有利于减少侵犯大学生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第二,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救济途径。和司法救济相比,劳动仲裁在解决劳动纠纷方面具有快速、经济等特点。第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对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重视。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劳动监察部门和劳动仲裁委员会,由于大学生的劳动侵权纠纷成为其工作范围以内的事情,其自身必会更加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试论P2P模式中的音乐版权保护 下一篇:企业人事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