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立法模式探析

时间:2022-05-14 04:08:35

网络立法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 网络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世界各地迅速的发展起来,与网络有关的法律问题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法学实务界的关注。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和成千上万的网络用户,网络这一庞大的虚拟世界,至今尚未有完善的立法予以规范,网络侵权、犯罪的现状令人担忧,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网络立法的模式予以探究,从而为网络立法提供建议。

【关键词】网络立法;网络侵权;网络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5-01

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是在法律部门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立法主体的层级形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现有的网络法律规范中,尽管网络立法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极易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以及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立法的模式极为混乱,网络立法的层次过低,缺乏前瞻性,将直接影响到网络法规贯彻、实施的效果,且许多现实中存在的网络问题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一、网络立法模式概述

关于法的立法模式,目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规则模式论,二是,三是规则—政策—原则模式论。这三种法的模式事实上也各有缺点和优点。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模式论把法律理想视为法律的要素,则有助于克服执法和司法中的概念主义、条文主义或教条主义,增强法的弹性或灵活性,使法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要和各类形式的案件审判。

二、网络立法模式建议

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吸取和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先进经验,对现行网络法律模式进行修改与补充,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笔者认为,网络立法应以现有法律部门调整为基础,在立法层级上逐渐推进,同时加快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行为规范法》。

(一)宪法方面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性,因此,我国应先从宪法的角度作出原则性的解释,再由各部门法加以规定,以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 由人大行使宪法的解释权, 宪法解释, 规定各级网络立法主体的权限和范围。这样可以限制过多的政府部门立法,杜绝网络立法层级过低。

(二)民法方面

民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部门法。但是在网络立法方面,民法立法相对滞后,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快网络在民事法律领域的立法,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运行。

(三)刑法方面

在我国随着网络使用日趋大众化,传统领域犯罪逐步向互联网渗透,侵犯网络运营秩序,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侵犯网络虚拟资产,滥用网络以及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对信息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也持续上升。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虽然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非法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但对于其他网络犯罪行为均没有明确规定,而仅仅指出对该类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处罚。因此加快刑事领域的网络立法已迫在眉睫。

(四)行政法方面

行政管理途径是最灵活的保护形式,可由有关政府部门在立法规定的范围内,依其职权范围,针对实际问题,为规定市场、维护合法利益,制定部门法规,加强对网络公司、网吧的管理,对侵害他人合法网络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对擅自非法运营未经文化行政部门审查或备案的网络行为的单位,一经查实,将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定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将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吊销网络行为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国际法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逐渐向国际化发展。因此加强网络立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网络犯罪公约》作为迄今为止国际范围内的第一部反网络犯罪的国际性公约,对于遏制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具有不容抹杀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在网络犯罪立法方面一直呈滞后状态,故我国并未加入该公约,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重视《网络犯罪公约》的内容,尤其应关注其中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华部分。其次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网络立法领域的合作。

(六)单独立法方面

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确有必要专门制定一部《网络行为规范法》,以对与网络有关的各种法律关系加以规范。在这部法律中,可以具体规定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范围、主体、客体、内容以及侵权方式和责任承担方式等等,具体规定网民、网吧、网络运营公司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参考文献:

[1] [美]约纳森.罗森诺著.张皋彤等译.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87-204.

[2]汪炜.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及其民法保护[J].法制与经济,2006.

[3]施凤芹.对“网络虚拟财产”问题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2006,(3).

[4]钱明星.物权法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下一篇:浅析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