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时间:2022-05-14 09:18:42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专业认同对学生的就业期望有直接的影响,继而会影响其就业决策。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近几年获得发展,但是其发展状况与专业认同状况有待研究。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状况,主要从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培养认同和专业发展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社会保障专业认同感,促进社会保障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社会学家帕森斯(1951)认为认同是指接受一套价值模型,是一套价值模型内化到个人心中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专业认同(speciality identity)是认同概念的延伸和领域性的拓展。王顶明(2007)指出,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的行为。结合学术界对“认同”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价值理念上的一种情感趋同,对于专业内容和价值的接受和认可,并且希望能够在该领域有所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本研究共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8名社会保障专业学生(8名学生本科均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访谈,其中这8名学生按目前学习状况大体分为四类:本科社会保障专业在读(小A)、已就业的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小B、小C)、研究生社会保障专业在读(小D、小E、小F)、本科为社会保障专业而研究生为其他专业在读(小G、小H)。将访谈对象进行分类有利于从不同的侧重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同状况,避免结论的偏颇。

(二)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标准化开放式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访谈的主要工具为访谈提纲。在访谈开始前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结合研究的目的和思路设计初步的访谈提纲,访谈开始之前首先进行预访谈,根据结果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根据访谈提纲的核心问题对研究对象灵活提问,并通过录音的方式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以记录访谈中获取的信息。对于研究对象在访谈过程中提到的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也加以询问并记录,以获取额外有用的信息。

三、结果讨论

(一)专业价值认同

在访谈中,受访者普遍反映对社会保障专业的了解一般,并没有学到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在求职就业中不太具有专业优势。而谈到学习这个专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作为本科生的小A认为是:“了解了一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福利保障政策”。作为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小B来说,则坦言:“其实我都不知道学到些啥,没好好学”;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的小F说:“让我学会思考,让我越来越会关注他人,关注弱势群体。”小E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保体系有所了解,可能以后到工作中会用到;还有就是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过程的观察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价值认同并不高,只有个别对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

(二)专业培养认同

对于“你认为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符合自己的期望吗?”这个问题,小A认为不太符合,她指出:“我希望更专业一些,太杂反而不精”。小C来说,他认为:“没有完全达到,达到70%多。知识比较浅,理论性强,没有深度”。对小F来说,她认为:“基本符合。但是上课偏学术性,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把握和制度设计”。小G则说:“有些符合,如开设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等专业课。但是课程内容讲得不够深入,而且偏重理论分析,缺少实践价值”。对于“你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专业性程度怎样?”这个问题,受访者的回答比较一致,基本上都认为专业性不够强。总体上来说,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认同度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专业性程度低、偏重于理论而实践性不高等方面。

(三)专业发展认同

小B在回忆当初填报这个专业的时候说道:“当时觉得有前途,觉得前景好,但是后来发现我们还早。”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社会保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访谈中,这一看法基本上得到了受访者一致的肯定。小A说道:“我认为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的发展”;小B认为:“挺有前景的,在以后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小F对专业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未来10~20年,我认为一定会大有发展”;小G则持比较辩证的观点:“我认为本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该专业在各大高校的开设会越来越普遍,但达到一流水平尚需时日”。总而言之,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发展的认同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也意识到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对策建议

从宏观方面来说,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为社会保障专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当前人们普遍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环境的改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该专业的整体认同感。

从中观方面来说,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社会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来安排课程的讲授,使得学生能够学到实用的、有价值含量的东西;另一方面,应当提高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例如,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交流、实践调研、实习等。课程学习的深度应该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专业性程度。

从微观方面来说,个人的就业能力是决定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本身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程之余,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兴趣和个人能力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培养自身能力实现理想的就业。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2]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 姜杰敏.对转型中的本科高师院校的非师范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报告[J].中华素质教育,2004.

[4] 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2).

[5] 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2).

上一篇:工程建设项目投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 下一篇:沿河县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