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研究

时间:2022-08-08 08:08:40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研究

[摘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有密切的关系。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其成功和障碍因素以及实施途径,探索以职业教育专业创新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高素质、多技能、应用型的职业化人才支撑,以助力我国经济转型。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专业创新 经济转型

[作者简介]刘磊(1976- ),男,河南周口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改革与发展。(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27-03

一、以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每个给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根本机制,作为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要求产业多样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相应改进①。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以后,产业结构必然会面临重大调整。否则,经济运行将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投资带动需求增长的势头会继续存在,但消费对需求增长的带动效应会进一步减弱,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来讲是不利的②。当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迈入了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国家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迅速调整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功实现了转型,从而推动了经济进一步飞速发展,很快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以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则由于没有能够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回落甚至长期停滞,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等收入国向高收入国转变的第二次转型③。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中心共同提出的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警示,如果不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国将面临全面的经济危机。近年来,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社会矛盾激化成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在于这种高增长是投入型的,依靠的是政府的大量投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和工人的低工资。这种高增长并没有持续性,而是高增长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由投入型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型增长。经济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也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

从系统论的视角而言,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教育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以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要素的形式存在着。同时,它又不断地与社会其他要素相互交换信息、物质与能量,从而使教育系统得以生长于繁衍。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科技进步必然会给教育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与内容带来巨大变化,课程作为教育问题的核心,自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经济因素对教育变革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课程变革亦是如此。现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日渐复杂,社会大生产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所以学校课程门类日益增多,课程中科技知识的含量加重,学校课程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需求④。

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是客观规律要求。我国的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需求性将会越来越强,具体表现为整个产业的中心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必然要求区域人才结构持续性优化与之协同匹配⑤。2010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德国职业教育被公誉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意志民族存亡的基础,是德国多元化生产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德国制造业继续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⑥。德国一半以上的人(54%)具有中高水平的技能资格或中级技能。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在企业受训时间是理论教学的三四倍。高质量的二元制教育将德国65%以上的年轻人培养成熟练工人,不仅使他们获得技术技能,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职业习惯、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的价值认同素质。许多职业教育的权威认为,德国的传统学徒课程是世界上最有效的一种课程,德国的学徒制经过几百年的缓慢进化,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在别处采用⑦。毫无疑问,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保障。“中国人能够模仿,但他们不会创造”⑧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是专业建设,其关键是专业创新的思路、内容和方向如何同步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应该主动观察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密切关注新兴技术、产业中的技能型工作岗位标准的变化。职业院校应积极迎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技能岗位的需求变化,主动推出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和新专业。职业教育专业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核心是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同步进行课程改革,也是职业教育技术的创新。

二、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成功及障碍因素分析

借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⑨,枚举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部分成功因素和障碍因素。专业创新成功的内部因素是:一是高层领导的支持;二是科研部门与招生、就业、教学部门合作;三是学术带头人;四是骨干教师;五是机制合理。专业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是:一是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和支持;二是政府支持;三是与研究机构合作;四是与第三方教育机构合作;五是获得咨询机构调查服务。专业创新成功的障碍因素是:一是缺乏创新资金;二是缺乏人才;三是专业研究开发支出较少;四是缺乏技术信息;五是风险大;六是缺乏就业市场信息;七是对教科研人员奖励不到位;八是时机难于把握;九是内部教学系统不适应;十是新专业效果呈现缓慢。

从成功的内部因素来看,职业院校的决策层的支持,科研部门与招生、就业和教学单位的合作两项比较重要。专业创新的科研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全力合作是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专业创新团队应以科研人员为主导,招生就业和教学单位两类人员全程参与,才能降低专业创新的风险。

从成功的外部因素来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两项比较重要。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总结不同时期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学习兴趣,用人到位的参与可以有效确保新专业的创新方向和内容符合现实需要。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求学者是职业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政府的支持决定创新经费预算和政府指导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专业创新的成果是否能成功转化,即行政审批后正式招生。

从障碍的因素来看,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是关键,专业创新需要大量的调研和专业评审会议,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专业创新的成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专业创新资金的预算应该占到职业教育科研经费的60%,在职业院校中形成一种专业创新激励导向。创新人才更是专业创新工作成功与否和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职业院校应该汇聚建立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专业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应该具备战略分析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

三、专业创新的实施途径分析

1.专业创新的过程管理模型。借鉴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⑩,也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创新过程管理模型”,如右图所示。该模型表明了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这两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专业创新的联系,以及学校内部两个关键部门(科研、招生就业)与专业创新过程的联系;模型将专业创新过程划分若干阶段,指明了各阶段创新的实施者及相应的实施或管理任务。

2.专业创新的实施。第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专业创新基本方向。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专业创新的逻辑起点,也是专业创新的基本方向。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和社会。一是研究所在区域政府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人才发展规划。二是关注区域人才市场的热点专业和热门岗位。三是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新兴技术和紧缺岗位。四是与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行业专家意见作为新专业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五是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也是考核一个专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显性指标。六是组织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第三方教育机构、学校四方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学校专业创新的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二,调研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分析工作岗位任职资格。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是专业创新的目标,也是影响就业工作的关键因素。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分析岗位群的任职资格的条件变化,同步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主动与行业协会联系,了解最新的专业细分类别,合理确定课程改革重点,差异化地在岗位技能和职业资格上因岗施教。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及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五个同步(synchro)职业能力模型——5S”,实现:(1)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术同步;(2)教材与企业岗位作业指导书同步;(3)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岗位任职资格同步;(4)课程成绩标准与企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同步;(5)就业辅导与企业入职岗前培训同步。“5S模型”是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建设。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标准变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任职资格是“5S模型”关注的核心内容。因此,以专业群为序列,长期稳定聘请一批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建设顾问,既熟悉行业企业情况、又了解职业教育规律的双师型专业建设团队是专业创新工作有效保障。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程内容—学生掌握内容—企业要求内容三个环节的脱离。把“5S模型”全程贯彻到专业创新设计的过程中,确保三个环节的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吻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计是专业创新实施的原则。

第三,强化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在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和规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代表行业最前沿技术和最紧缺专业方向的教材进课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专业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建立“五个一致性(consistence)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模型——5C”: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一致;教师与行业标准一致;学生与员工要求一致,教学方法与师徒制一致;课堂纪律与企业制度一致;课程改革与企业技术研发一致。“5C模型”是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见的实际做法,是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也是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有效措施。“5C模型”致力于把专业创新成为一种达到校企融合、工学一体境界的专业共建机制,通过教师行业化、学生员工化、技术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等做法,确保专业创新的内容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一致,从而实现专业创新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过程三个环节实现,三个环节都应该与企业的标准一致,其中评价标准是教师和学生的指南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应该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应提倡真实工作环境内教学,有条件可以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技能,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倡导过程考核评价为主、期末试卷考试为辅的成绩认定体系。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全方位引进企业标准,或者校企合作制定标准。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应该投入资金建立真实教学企业,给教师和学生分配企业岗位角色,更有利于推进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为导向的专业创新设计。

第四,重视职业素质兴趣引导,推广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领域内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据麦可思统计分析,90%以上的用人单位招聘时把职业素质放到首要考核依据,35%的用人单位要求新聘人员拥有两种以上的职业技能。“用工荒”现象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格局正在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甚至全面短缺演变,“用工荒”的本质问题就是企业的需求与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发生偏差。所以,高素质、多技能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

建立“五个引导(guide)职业素质模型——5G”,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3)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4)引导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5)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认证工作。“5G模型”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多技能、应用型的标准化职业人才,也是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价值取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计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宽基础窄口径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具有复合技能结构,奖励学生具有跨专业跨学科、文理兼顾的职业资格。

四、专业创新实践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在专业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将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发展成软件技术专业、软件测试专业、游戏软件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技术、网页设计技术、网站设计技术专业方向。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发展为平面设计专业、动画制作专业、影视后期专业、网络传媒设计技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发展为:物流信息化管理、民航商务信息化管理、金融证券信息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专业;将电子工程与技术专业创新发展为医疗电子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护理信息化专业、医疗器械维修与维护专业。先后成立了北京方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方正数字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方正智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燕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四家真实教学企业,在逐步满足教学和专业研发的基础上,开始面向社会,师生联手承接真实业务,并创造可观的市场价值。

五、结语

正如佩里·安德森所说的,观念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它们的价值总是和其他观念在这个领域所起到的作用相关,有关其他观念的知识也提供了评价它们的价值的标准,故步自封是绝不会带来这些的11。坚持职业教育的专业创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高素质、多技能、应用型的职业人才支撑,助力我国经济转型,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注释]

①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0,10(1):3.

②厉以宁.我国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J].经济研究参考,2004(47):10.

③辜胜阻.“十二五”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和动力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1(4):9.

④张斌贤.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7-178.

⑤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78.

⑥景琴玲,王革.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1.

⑦(美)阿伦·奥恩斯坦,莱文·丹尼尔.教育基础[M].杨韶刚,朱永新,杨树兵,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95-496.

⑧(美)杰克·潘考夫斯基.与龙共舞[M].江唐,罗文,殷翔宇,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204.

⑨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

⑩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

11(英)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M].袁银传,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上一篇:“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的构建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建设具有“宁波特色”创业型大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