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监测对初诊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时间:2022-05-14 08:19:14

动态血糖监测对初诊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摘 要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对初诊2型糖尿前几天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对称分成口服药物组(二甲双胍+瑞格列奈),基础胰岛素+口服药物组(地特胰岛素+格列美脲)及预混胰岛素组(门冬胰岛素30)3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开放对照性研究,在治疗结束时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72小时连续血糖监测。结果:地特胰岛素+格列美脲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优于二甲双胍+瑞格列奈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相同,动态数据分析,地特胰岛素+格列美脲组高血糖时间比率,低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均优于另外两组。结论:地特胰岛素+格列美脲能够平稳、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

关键词 初诊2型糖尿病 不同治疗方案 动态血糖监测

最近发现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及严重性之间的有明显不一致,存在“代谢记忆”效应,故早期的强化控制血糖已成为共识,血糖达标主要依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血糖的变异性4个因素评价,好的治疗方案也应依据上述四个因素进行评价。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31~66岁。研究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伴急性糖尿病并发症者;②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损害;③口服影响糖代谢药物者;④有精神病病史;⑤妊娠糖尿病及哺乳期妇女。

方法:随机平均分成3组,口服药物组(OAD),基础胰岛素+口服药物组(OAD),预混胰岛素组。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OAD组:给予二甲双胍(格华止)1.0~1.5g/日,分2~3次/日,餐后口服,诺和龙2mg/日,分2次/日,餐前口服,依据血糖调整至格华止1.0~1.5g/日,分2~3次/日,餐后口服,诺和龙2~6mg/日,分2~3次/日,餐前口服;基础胰岛素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诺和平),0.2U/(kg・日)晚9:00~11:00皮下注射,格列美脲1mg/日,晨7:00~9:00口服,依据血糖调整至诺和平0.15~0.28U/(kg・日),格列美脲1~3mg/日,预混胰岛素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0.5U/(kg・日),分2~3次/日餐前皮下注射,依据血糖调整至0.48~0.82U/(kg・日),3组均给予饮食+运动疗法[1]。治疗目标(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FPG 4.4~6.1mmol/L,2hPG 4.4~8.0mmol/L。观察项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su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生化指标: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FPG,2hPG,HbA1c,结束时对所有患者行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进行评价,指标:平均血糖值,平均FPG值(早餐开始前30~60分钟血糖平均值),早餐,中餐,晚2hPG值(开始进餐后120~135分钟平均血糖值),高血糖时间比率,低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监测过程中每日测1次指端末梢血糖输入参比。

生化指标采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bA1c采用SYSMEXG7,柱层析法检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采用圣美迪诺医疗科技(湖州)有限公司的雷兰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TA-DRb型)。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用(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 果

组内比较,3组FPG,2hPG,HbA1c同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3组均有好的降糖作用。组间比较,治疗后BMI:OAD组和基础胰岛素+OAD组同预混胰岛素组比较(P<0.05),有差异,FPG,2hPG,HbA1c,后两组较OAD组下降明显(P<0.05),有差异。治疗前后3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3组在有效记录时间上无差异,平均血糖值,平均FPG值,平均餐后血糖值,OAD组较后两组差(P<0.05),有差异,高血糖时间比率,OAD组>预混胰岛素组>基础胰岛素组+OAD组(P<0.05),有差异,低血糖时间比率,基础胰岛素+OAD组<OAD组<预混胰岛素组(P<0.05)有差异,血糖波动系数,基础胰岛素+OAD组<OAD组<预混胰岛素组(P<0.05)有差异。动态数据分析,见表2。

讨 论

2型糖尿病患者良好的控制血糖和规范的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良好的血糖控制既要使FPG,2HPG,HbA1c早期达标,又要降低血糖的波动。人体血糖是一种连续的动态变量,某一点或几点的血糖监测并不能真实反映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目前已被公认为反映血糖波动的金标准[2]。

本研究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排除了其他药物介入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并进行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能够准确反映3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通过对比研究显示,基础胰岛素+OAD组能够良好的控制血糖,高血糖时间比率、低血糖时间比率均低于另外两组,血糖波动系数低,反映血糖波动小,且无增加体重现象,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分析本组研究中所用的地特胰岛素是通过自我聚合作用形成稳定的六聚体,并且在高浓度下聚集可形成双六聚体,实现延迟吸收,另外,地特胰岛素的脂肪酸侧链能在注射部位与白蛋白可逆性结合,以此缓冲注射部位吸收率的变化,从而有助于减少药效学曲线变异,因此具有较长且相对平缓的时间-作用曲线,能够平稳降血糖达24小时,格列美脲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部分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及离解的速度较格列本脲为快,较少引起较重低血糖,t1/2约5~8小时,弥补了地特胰岛素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缺陷,因此比另外两组更具优势。

综合上述,地特胰岛素+格列美脲能够安全,平稳使控制血糖,体重不增加,减少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顾虑,每天一针一药,患者依从性好,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08.

2 周健,贾伟平.血糖波动的评估方法和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261-263.

表1 治疗前后3组一般资料比较(n21)

注:a(P<0.05);b(P<0.05)。

表2 治疗后3组动态血糖监测数据分析(n21)

注:b(P<0.05);c(P<0.05);d(P<0.05);e(P<0.05)。

上一篇: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伴低血钙治疗体会 下一篇: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与开放性手术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