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人文指向

时间:2022-05-14 06:36:35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人文指向

【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近现代专业美术教育越来越不局限于传统以技艺传习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成了众多教育家所明确的重要办学理念。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传承了蔡元培等教育家的“美育”理念,林风眠等则对美术教育进行了诸多变革,从课程设置到考试模式,再到校园文化建设皆体现了近现代美术教育致力于人文导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专业美术 人文教育 国立艺专

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悠远,但把这种教学提高到“教育学”来看待,同时又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创办正规的学校还是到了晚清才确立,这与“教育救国”论的兴起有着莫大联系。蔡元培是当时“教育救国”论及实践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对“美育”给予了特别关注,他认为美的性质“一是普遍,二是超脱”,这些都是救国革命所必需的,就是所谓的“美育救国”。蔡元培的理念代表了当时一批教育家、艺术家的共识,并直接催生了一批艺术专科学校。

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蔡元培所提出的“美育”概念并不等同于“美术”之类,在其《美育代宗教》中曾有表述:“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二者的真正差别在于,前者更注重人的整体质素的提升。我们发现,蔡元培艺术教育观中的人文意味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浓郁,而更多的艺术家、教育家是在实践中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本文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个案具体论述,大抵从其课堂教学活动、招生考试及校园文化三部分进行考证。

1927年11月,“国立艺术院”成立,林风眠任院长。国立艺术院组织法表明:“本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1930年,学校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为当时唯一的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校,林风眠等对美术教育开始了崭新的尝试。其中课程设置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传统的艺术课程并未形成真正的分制,一直到了1906年才有了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此系科的课程设置大致反映当时艺术教育中的两大趋向:一是“技”的诉求增加了,二是课程设置更为体系化,强调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20世纪后,美术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

作为一位画家,林风眠非常了解技巧性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但作为一位教育家,他所面对的不是单纯教学生绘画的问题。林风眠说过,“技术是一个专业的基础,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崇高而宽广的心灵,情感一定要真挚,才会有不断的探求,以创造真正的美。”他觉得艺术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育人,围绕艺术应该有哲学和文学等,这样的观念直接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课程分为实习主科和理论副科两大类。各系依专业不同,实习主科不尽相同。理论副科大致包括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美学、解剖学、透视、国文、法文、军事训练、音乐、博物等。此外,在不同时期针对部分专业的课程还有文化史、文学概论、诗词、美文、题跋等。理论副课既表现出与美术专业之间的相关性,为专业学习提供支持和补充,同时又反映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关注。实习主科与理论副科的设置是全面性培养观念的体现,但值得关注的还并不是这种课程体系如何完整或科学,而是国立艺专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完成专业并达到人的完善。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时期的文化课教师有张天翼、钟敬文、常任侠等。这几位先生在文化艺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曾有学生回忆当年常任侠在课堂上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全文,还要理解诗的内涵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讲到琵琶女的弹奏和坎坷遭遇时,常任侠老师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可以说,张天翼、钟敬文、常任侠几位先生正是凭借其厚实的积淀在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熏陶。

除此之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专业课也不限于技巧的训练,而同时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启发,重要的是有一大批杰出的专业教师执教于此。如曾任校长的滕固既为卓越的美术史论家,也是出色的作家;教务主任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知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还有雕塑系主任李金发也是雕刻家、画家,同时亦是杰出的诗人。在课堂上,他们除了给学生美术方面的指导,还有意识提出文化方面的要求并增加相关内容的讲授。

课堂上,人文内容的补充和渗透大多是建立在和美术相关联的基础上。美术大师潘天寿在课堂上曾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例指出关于创新的道理,这是由诗及画的感悟,还有从画衍发的感受。潘天寿在课堂上说:“我们读古诗文和鉴赏古画一样,当然需要知道有关作者身世。所谓‘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关于画家的文化修养,诸乐三说:“一个画家要懂得诗词题跋,这样的画境界就高。诗格不高,画意也不会高。”潘天寿也曾大力提倡在国画系开设诗词、书法、题跋等课程,并对画者提出更全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文学等内容纳入绘画当中,让学生自然接触、自觉吸收,对绘画而言是某种促进作用,对文学来说也是构筑的一条通途。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深知,好的画家不仅是一个精通绘画技能的人,只有一个具备良好人文资质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为此,学校从未忽视过这方面的考核。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招生考试的基本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史地、艺术等,其中国文考试的主要题型为作文和翻译,出现过的题目有《胜利后之感想》《抗战中大事亲历记》《艺术与社会改造》以及翻译《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段落等。我们发现,试题基本上都不繁复,题型简洁,通常仅是一道作文或加上短篇的翻译。对学生来讲,并不需要额外准备,且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题目并不局限于国文范畴,而是比较发散,却又并非不着边际,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俱通过文学整合在一起。考试针对美术院校的特点,着重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视野,以推究其学习的能力和潜质,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退到次位。所以,这样的考试是相对宽松的,考生的个性、思想、素养等都得到了自然、充分的展示。

当然,对此类试题的评定也不容易。对于古文翻译、文字翻译得是否准确通畅、文笔如何,甚至是否体现原文的风格等都是评定标准。评卷者需要从短短的译文里考查出学生的文化功底以及领悟力。作文的批阅就更困难了,批阅的时候要考查很多内容,包括语言的基底、写作技法、见解立场、学识修养、气质性格等。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性,如面对“抗战中大事亲历记”这样的题目,可写得慷慨激昂,亦可忧郁感伤。情感体验倾向本身并不构成一种优劣评判标准,但情感是否真切、观察是否细致、表现是否独到,却因为直接关系艺术的发展而成为考点;还有像“艺术与社会改造”之类的题目所体现出的与艺术的关系就更为直接。总之,看似简单的题目,其实可以传达出多层面的信息:学生的文学功底、艺术发展潜质、人文素养等。对于考生而言,国文考试也是艺术的考查,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需要的既是一个合适的国文教师,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合适于国立艺专的国文教师。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人文导向除了见诸于招生考试和教学外,在校园文化方面也有鲜明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期刊和社团两个方面。

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主办的期刊有《亚波罗》《亚丹娜》《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周刊》《神车》《神灯》和《艺星》等。期刊在发表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发表师生的文学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形式活泼的诗墙报,重庆磐溪校内的诗墙报“火之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些期刊为师生提供了文学交流和学习的空间。

到1931年左右,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已经发展到20多个,如苏光画会、六桥画会、蒂赛社、阿弥艺社、新野社、草原社、白杨艺社等。这些艺术社团“举行展览、演出、讨论会或出版印刷品,用艺术实践和理论探讨来实现自己的宗旨……这些社团几乎把全校的师生都吸纳到群众性的艺术评论中去,使学生不埋头于单纯的技巧训练,而是对许多重要的艺术问题进行思考和选择……”这些活动受到了思想文化界的关注,如1931年举办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就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并为画集写序,即《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除了艺术社团外,其他文化社团组织也在蓬勃兴起,“艺专剧社”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

1930年1月,“艺专剧社”成立。剧社成立后上演了《茶花女》,后又排演了契诃夫的《求婚》、根据高尔基作品改编的《夜店》、小仲马的《半上流社会》、曹禺的《日出》和《雷雨》、吴祖光的《凤凰城》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专剧社还排演了很多原创作品,如在九一八事变后,教务长林文铮编写的多幕剧《易水寒》公演,作品以荆轲刺秦的故事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之后《西施》《香妃》等作品陆续公演。1947年10月,话剧《夜店》公演。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剧社还专门为此设计了演出海报、人物速写以及木刻插图等。专业上的优势也转换成了演出中的特色,比如在《西施》一剧中,师生参考了汉碑的形象设计布景,尝试用画景上舞台,给观众以全新的体验。1933年,剧社把曷斯当的《西哈诺》搬上舞台,聘请杜劳夫人(白俄教授杜劳的妻子)担任导演。“她对《西哈诺》一剧剧本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时代特征、生活节奏和习俗礼仪的掌握,详细地做了讲解,然后分幕、分段进行排练,她严格的排练纪律,认真的启发、示范,对表演、道具、服装的要求就是一堂专业课。杜劳夫人又以剧目为中心,作为设计课程的内容讲解,使设计者对整个体现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实验”,其引导不仅局限于专业,还包含了文学文化的内容。与文化课程不同,因为有了参与性极强的戏剧作为媒介,又和专业相结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与文学的接触几乎是贯穿于排演的整个过程。写剧本、选剧本、读剧本使剧社社员接触了更多的作品。演员要深入揣摩剧本的意义、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演绎中通过切身实践体现对角色的理解,完成角色的最后创造。

总之,从教学、考核以至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发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着力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美术教育相比,无疑代表着一种更全面、更整体的艺术教育理念。鲜明的人文导向在两个层面上获取了重要价值:一是直接指向艺术本身,二是指向“人”。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完备意义的人,人文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于20世纪办学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其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于现在而言,传承前辈美术教育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建立合乎当下情景的教学理念以及体系是务实之举。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蔡元培.蔡元培文选:美育与人生[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陈道坦.烽火艺程:巴山蜀水 魂牵梦绕[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4]朱颖人,何子堪.潘天寿、吴之、诸乐三 课徒画稿笔记[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郑朝.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走近残碑[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6]邱玺.艺术摇篮:母校三十年代戏剧运动[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上一篇: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策略分析 下一篇:从《弹乐》看二胡艺术发展的创新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