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诠释

时间:2022-05-13 02:19:57

《论语》中的“孝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诠释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道德思想学说。孔子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义”,而他更是将“孝悌”作为“仁”之根本。本文主要将《论语》中的“孝悌”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孝悌”思想是防止道德滑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关键之举。

【关键词】《论语》 孝悌 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41-02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道德思想学说。孔子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就是“仁义”,“仁”是作为人最起码的要求,强调人与兽的区别,强调“孝悌”和“爱人”。孔子所讲的“爱人”,由对父母兄弟的爱推及别人,这种从血缘关系讲起的伦理亲情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论语》中就有19处出现过“孝”。孔子在议论种种伦理观念时,第一议论的是“孝”,其次才是“仁”等。孔子把“孝”看成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的第一伦理,把孝所反映的父母与儿女的感情看做是人世间种种亲情中的第一亲情。

一 何谓“孝悌”

“孝”的造字也很有深意,由“老”字头“子”字底构成,其字意体现了父子关系,父在上,子在下。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顺,指还报父母的爱。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在孔子的言论中,专谈“悌”的不多见,一般是孝悌并称,“弟”和“悌”是通的,中国造字法非常有意思,“悌”这个字,一个“心”,一个“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心里要有兄弟。“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不是教条,是相对的,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二 《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1.孔子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虽不是孔子所言,是其弟子有若所言,但是把它放在《论语》开篇,由此可见儒家学派对其非常赞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对于“孝悌”为“仁”之根本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从政的前提,而孝悌是仁之根本,要想从政,首先需要是一个“孝悌”的人,“《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作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而且能友善对待自己的兄弟,已经是在施仁政了。

2.子女要孝养和孝敬父母

子女成年后,父母年岁已高,“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所以我们要对父母的物质生活有基本的保障,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论语》中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以及“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对“孝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所谓“孝”,首先要能够供养父母,对父母,子女要特别多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不是主要问题,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紧迫了。孔子提出“不敬,何以别乎”、“色难”,儿女在父母面前始终表现出一种出自内心敬爱的和颜悦色, 这里主要想强调一个“敬”字。孝敬父母,不在衣食金钱,不在割骨卧冰,而在爱敬之心。若有爱敬之心,则茅屋陋室,淡饭粗茶,也算得上至孝。

3.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中的相互性,反对愚孝和盲从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其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要求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在强化角色意识的同时,也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甚至体现了社会交换的关系。对父亲,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慈”。慈,即上爱下,父母爱子女。这一道德范畴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道德的完善。“父慈子孝”成了相辅相成的家庭道德的核心部分。做父母的要慈爱自己的子女,与当子女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一起,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慈爱,当然也应该包括尊重。

而作为子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听从父母的意见。孔子作为“孝敬”父母的倡导者,当然很重视这一点,但同时也反对愚孝和盲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所谓“事父母几谏”,就是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微言相劝。这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强调“观”这个动作,要对父亲的言行有一定的审视,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如果事实已经证明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做儿子的加以改正,其实是对父亲的爱护,是为大孝。

三 《论语》中“孝悌”思想的现代价值

1.取其精华

第一,树立“孝悌”为“仁”之本的德育观念。《论语》中“孝悌”教育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而重视“孝悌”教育的意识缺失也是当代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笔者认为《论语》中“孝悌”教育的精华更多集中在思想层面。

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论语》中将“孝”看做是道德观念的根本出发点,可见进行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当代德育不仅不能忽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对其进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新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推广“悌”的思想十分重要。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间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可见“悌”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第二,尽孝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父辈帮助引导,子女批判继承。《论语》中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本文对“父在观其志”的大意理解为一个人尚未成年之时,需要父母的呵护,而这又是人生立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父母当然要给予帮助指导,以成全子女所立之志。“父没观其行”说的是子女在成年独立后,就可以不用事事靠父母,而主要靠自己如何做人做事。但是人在青年之期,人生阅历还不是很丰富,还应该从父辈那里多吸取经验,注意把老一辈留下来的好东西继承下来,青年人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叮嘱,而不能完全想当然。不难明白,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从实践看,只有这样的“孝”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有序传承,也才符合人情世故,符合人自身发展的逻辑。

尽心赡养,恭敬事亲。通读《论语》,孔子提出“养”和“敬”两个概念,但更重要的应是“敬”,是以“敬”为前提的“养”。而今社会上以“养”为“孝”者不少,有些子女比较有钱,在父母身上花钱也不在乎,但对父母态度不好,这样父母即使得到钱心里也不痛快。这里孔子明确的说,“孝”之中既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又包括心理上的满足,而心理满足是第一位的。对此,中国亦有段名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讲人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孝心。实在地说,子女以“敬”待父母也只能是以寸草心报三春晖。但“敬”毕竟可以使父母养育子女的含辛茹苦得到一些慰藉,而这恰恰是家庭相亲相敬绵延不断的强大动力。

2.去其糟粕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孔子在向学生进行“孝悌”教育时也反映出许多封建性糟粕。

第一,把父子之间、长幼之间的这些规矩、礼数规定得过于烦琐、刻板。例如《论语•阳货》中孔子对于宰我不能坚持为父母守孝三年,表示非常的不满。而且孔子对葬祭之礼给予了坚决的维护。这些都使当代的孝文化产生了流弊和一些陋习。

第二,孔子把子女当成父母的依附,强调子女对父母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从而抹杀了子女的人格独立性。《论语》中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忽视了子女的创造性,将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附庸,存在着过分强调父母权威和利益的倾向。尤其在当代,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焦点都集中在其一人身上,父母过于维护家长的中心地位,为子女安排今后的学习、工作,甚至是爱情道路,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第三,孔子主张以私情取代公理。“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孔子强调直率的人是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与当代的法制观念相悖,有以“私情”替代“法理”的倾向。

《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有其糟粕,但其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我国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消极面致使社会生活出现了不少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就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悌”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才能更进一步升华为爱民族、爱祖国。

参考文献

[1]贾顺先、潘大德、唐平.论语新编注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6

[2]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3]天塑.四书感悟:大学•中庸•论语[M].成都:巴蜀书社,2005.1

[4]康仲德.我读《论语》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

[5]王恩来.孔子之“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8(3)

[6]李丽丽、王凌皓.传统儒家孝悌之道的现实观照[J].学术交流,2010(6)

上一篇:论高校图书管理与创新 下一篇:对我国目前成人教育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