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类素材在写作中的准确运用

时间:2022-05-13 06:34:51

心态类素材在写作中的准确运用

最近在学习完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后,让学生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快乐有多久”。在作文中许多学生能从心态的角度阐述“心态”与“快乐”的关系,指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决定了快乐的长与短”,但在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时,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学生作文片段一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终没能从郁闷中走出,以为死是保持洁净的唯一方式,最终投身于汨罗江中,痛苦地结束了一生。反之,如果他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尘世,他现在应该过着隐逸的生活吧!

面对上文的表述,笔者不禁感到诧异,此处能用“改变心态”轻易转变屈原的选择吗?众所周知屈原的伟大,就是体现在这样一种以死明志的行动中。他“宁赴湘流”的高贵形态,已定格成中华民族壮丽巍峨、奇崛伟岸的人格风景与精神绝唱,怎么能以心态的消极、乐观来简单区分?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另一个公众人物阿Q身上。

学生作文片段二

不知为何,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在头脑中浮现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阿Q以他的精神胜利法,每天总能过得快快乐乐。这又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快乐是种心态,你想快乐多久,就能快乐多久。

作为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形象――阿Q,他最突出的性格就是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失败的“精神胜利法”。对于这样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国民灵魂中的病态心理,鲁迅先生大加批判并希望引起国民的注意,而学生却不加辨析,全盘肯定。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发现,我们的一些学生在运用心态类素材时存在着简单化、主观化、片面化等倾向。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不外乎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此类素材内容的“陌生”。因为对素材理解的粗略与肤浅,所以不能灵活运用,最终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贴标签”阶段;一是学生思想的贫乏,对此类素材不能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许多学生错误地理解了心态的作用,将心态的“适用性”无限夸大,无形中产生一种形而上的“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一旦形成,不仅会导致写作时素材分析中对事情成因及主导因素判断的失误,还会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沉溺于空想,放弃客观的努力。针对此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应让学生对于心态的作用有一个准确认识。“心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它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之一,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过分强调心态的倾向,实际是忽略了外因及内因中其它因素(如:智力、能力)对事物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此,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多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唯物论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的心态作用时,不能不顾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以此类推,平时我们常挂在口头的“态度决定一切”、“万事如意”,客观上都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

二.应注重对课本中心态类素材的分析引导。学生的分析能力来源于平时,而课本又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因此,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课本中相关素材进行精细化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避免片面解读,而且可以逐步形成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写作中经常谈及的如何看待苦难话题为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使用一些诸如“困难越大,荣耀也越大”“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等有关苦难的励志名言。这些名言往往站在英雄主义的角度夸大或美化了苦难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客观的分析苦难,正确的对待苦难。对此,教师可以依据苏教版教材中周国平《直面苦难》一文的观点帮学生正确认识苦难。首先应承认苦难的客观存在,正如作者所讲“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其次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指出“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突出普通人苦难中尊严的意义。作者这种把苦难、苦难英雄还原为生活中的真实面貌的做法,将对学生领悟生活的意义,把握人生的“顺”与“逆”有很大启发。

三.应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思维方法,规范和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辩证思维又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有些学生善于写作,往往不光是他们情感真挚、语言生动,还包括他们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反之,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停留在瓶颈阶段,正是因为辩证思维能力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应当是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而当前作文指导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语言文采的重要性而缺乏对问题或现象理性思考的指导,使得学生分析能力停留在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的随意阶段。针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跳出本学科的范畴,借鉴一些哲学中诸如对立统一、肯定否定、量变质变等规律来规范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利用一些具体的“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运动与静止”、“相对与绝对”、“理论与实践”等辩证观点来分析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互相联系的,因而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绝对地看问题。

四.应让学生熟知一些调节心态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要求考生:思想感情健康、内容丰富充实、见解深刻有思辨性。从《大纲》的要求中可以发现,“写作”本质上是对学生当前思想见解和情感世界的一次检测,从检测中可以判断出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情感状态以及人文素养的状态。面对目前学生心智发展参差不齐、生活阅历简单匮乏的现状,教师在传授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灵导师的职责,播撒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种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让学生有能力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维护者、弘扬者。为此,教师应有意识的教给学生一些调节心态的正确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可以尝试做很多事,如:方法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诸如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等阳光心态。素材方面可以选用“塞翁失马”类的中国传统故事,也可以选用《心灵鸡汤》类的流行短文。讲授形式可以是形象生动的故事讲演,也可以是鲜明激烈的观点辩论。……

随着当下越来越多的作文题目将关注的焦点指向人的内心,写作中对心态类素材的使用将更频繁。正确分析心态,是准确运用写作素材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努力提高学生此类素材运用的准确性。

丁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兴化。责任编校:李凤兰

上一篇:香港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斋题材电影改编论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