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教学中人物的深层思考

时间:2022-05-13 12:59:20

名著教学中人物的深层思考

摘 要:贾宝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印记。他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是一个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的,亦儒亦道,非儒非道,有欲无为,欲动未动的思想矛盾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贾宝玉;思想矛盾

贾宝玉是曹雪芹巨著《红楼梦》着力塑造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作者人生感悟与理想抱负。贾宝玉是一位深受儒、释、道文化熏陶,内心倾向于儒文化而行为表现则好像道家,他有着“有求无为,欲动未动,性格缺乏稳定性”的思想矛盾。他亦儒亦道,崇尚孔孟,极尊《四书》。同时,又偏好老庄的虚无主义哲学,喜参禅论道;非儒非道,不思举业,凭空感伤,未能达到道家真正超脱的境界。

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贾宝玉虽仗着衔玉而诞、祖母溺爱,父母也不能严加管束的先天条件,过着混迹于女儿堆不务正业,栖居于大观园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作为人,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员,贾宝玉也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从而“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那些世俗理智、社会现实去管束”。另外,他潜意识深处也深受着封建正统文化——儒家文化的感染。

(1)强烈的入世情结。千百年来,儒家有关“做人”的种种学说,无一不是教人入世,无一不是叫人做道德良人。因此,深受其影响的文人们个个饱读儒家经书,个个怀着经世之志,想成为一块“补天”之材。竟连作为对宝玉前世最恰当形容的那块顽石也不例外:他虽因无材“补天”而被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他并不甘心被弃,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由此可见,作为贾宝玉前世的石头是带着极其强烈的“补天”入世情结和对尘世生活的欲望降生贾府的。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2)更高层次的忠君颂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万世宗师”,在贾宝玉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他对儒家“匡时”“济世”之思想精髓是相当赞成的。贾宝玉的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对皇权统治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忠诚、服从和维护。

(3)恪守着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人伦规范。作为“纨绔”“富贵闲人”,贾宝玉的基本表现、言行记录、档案材料并未超出他所在阶级的要求。他对父母对兄弟对祖宗,是“知忠知孝知悌知礼的”,宝玉对封建的礼教是尽力遵从。

二、道家文化对贾宝玉的影响

贾宝玉虽然“思想生活还明显流露着贵族生活的色调”,但他毕竟与贾府的其他子弟给人的感觉不同。“他不仅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他更天真、更纯情、更善良,也更有一套自己的“哲学”,这“哲学”更多的受释道特别是道家文化影响而成。

(1)崇尚自然、女性,双性化性格。相对于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男性主宰一切的阳刚文化,道家文化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阴柔特色。而贾宝玉崇尚女性,景仰女子才情和双性化的性格也正是对道家主阴文化的皈依。另外,贾宝玉是个天真烂漫的赤子,他虽生活在贾府那样的地方,但他内心尚有那么一片方寸之地,倒确实是一片没有受过污染的净土,所以处处显示出一派“童心”。他跟老庄一样,崇尚自然,提倡返璞归真。

(2)无为、逍遥的生存状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人要活得自由自在,对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贾宝玉在这一点上,真可谓是“庄子的知音”。正是依赖“天恩祖德”,正是养尊处优中“不为‘稻粱谋’”,不为饥寒苦的处境,在造成宝玉“无能”、没出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个性的相对独立,思想相对自由奔放。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自己的生活也是心满意足,于是他“无为”,因为“满足与无为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

(3)虚无感伤的出世情怀。贾宝玉感到完全没有为生存、为“出进”与“后手”操劳的必要。但他的悟性,偏偏又使他过早地思考生命与人生的种种难题。他正生活在花团锦簇的时代,却在二十一回大谈庄子,二十二回又大谈禅机。这正是由于他的悟性所在、“慧”根所在,使他容易接受容易悟解老庄佛禅偏重于虚无的哲学思想。

三、亦儒亦道、非儒非道、有求无为的思想矛盾

(1)亦儒亦道。我们看到:贾宝玉既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带着积极入世的“补天”情结和对尘世的欲望降生贾府,崇儒崇孔、忠君颂圣、维护皇权,懂得孝悌、恪守儒家人伦规范的乖乖儿,同时“道家思想在宝玉身上也是显而易见的”。宝玉从小就深受贾母的溺爱,同天真无邪的女孩子们“厮混”,没有任何世俗的污染,保留着“天赋禀性”——“童心”,做着“富贵闲人”,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挣脱着封建“科举”的束缚,不为名而累,处在“无为”的自然状态。

(2)非儒非道。贾宝玉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内心上倾向于儒家,但又因他的“无能”“无为”、虚无主义又无法进入封建儒士的行列;虽表现上显而易见有道家的痕迹,但只因他的哀聚散、哀青老、哀爱怨、哀生死,也使他无法达到真正道家境界,因为道家老庄追求的恰恰是对这种“哀”的摒弃、超越、解脱。如果宝玉能够真正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他就不会有那么多哀怨与惆怅了。所以说,他又非儒非道。

(3)“欲动未动有求无为”的思想矛盾。如何解释贾宝玉这亦儒亦道,又非儒非道,集“入世”情结与“出世”情缘于一身的现象呢?其实归根到底,“宝玉身上释道的‘出世’思想是为儒家‘入世’思想服务的”。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兼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带着积极入世的情怀和虚无主义、感伤主义色彩的,且又看透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而又无能为力的思想苦闷者、矛盾者,而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也不像是有些学者所说的超时代“新人”。所以,不能人为地拔高他的形象,否则就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旨意和文本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蒙.红楼启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王蒙.王蒙话说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通渭县马营中学)

上一篇:“3+2+1”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论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三少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