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美”

时间:2022-05-12 06:55:33

《荷塘月色》因其文章情与文并茂,且情与景相互交融,一直被誉为中国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这篇文笔细腻、构思别致的文章在高中教材里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教学时,通常会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格美、景物美、情感美”进行欣赏,把课堂构建成学生休闲欣赏佳作的场所,并且在欣赏本文后还延伸至课外,整个课堂掌控在教师的引导思路之中,教师的导路作用被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对问题的创设,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频繁活跃,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清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和内涵。

《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主要是写景抒情。作者通过艺术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让人陶醉在月下荷塘这幅诗情画意的画卷当中。此时的作者因大革命的失败,正处于苦闷彷徨中,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因此,要想学会这篇文章,学生就要真正地走到作品的情感世界当中,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并掌握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学生仔细品味语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因此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步把握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步品味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创设的那个素淡朦胧而又优美的意境;第三步通过知人论世,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走入作者那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内心世界。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概括出每段的意思,在把握每段段意的基础上,进而划分文章的结构,可以看到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二部分写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与月色的夜景描写。第三部分写由眼前之景所生发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会发现本文的结构呈环形结构:家―荷塘―家。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映象,为下一步品味景物、把握情感打下基础。

在顺利完成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第二步以文章的第4、5、6段为重点,品味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这三段品味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4段重在分析本段是如何通过一些表现手法描绘那无与伦比的月下荷塘美景的。第5段通过领会词的精妙,进而体会那朦胧柔美的月色。第6段则重在体会叠字叠词的妙处。

学生可以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对精彩语句进行赏析,这样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例如,利用比喻手法写荷叶,这样能够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荷叶的动态之美;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既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又融进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等等。同时还可教会学生运用方法来领会美景。

一、想象联想相关图景

这种相关图景是从词生发联想,联想其常用的形象的词组,由此想象与本文并无直接联系的图景。用意是借文字的相关意义及由此想象的图景解读字词的内涵。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请学生联想“袅”“娜”的相关词组,并想象图景。

“袅”――“轻烟袅袅”――通过想象轻烟袅袅升起的图景,感受“袅”的“柔软细长”;“娜”――“婀娜多姿”――通过想象女子缠小脚走路,踩花盆底的鞋子走路,身姿曼妙、婀娜多姿的样子,感受“娜”――“婀娜”:的“柔软而美好”。由此加深了对“袅娜”――“柔美的样子”的感悟

联想相关图景,利用中国文字的联想意义,通过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依靠组词这种横向联系,丰富了对文字在特定语境中内在含义的认识。

二、联系相关成语、诗文

这是一种以诗文来注释诗文的解读方法。词语的解释平实、抽象、枯燥。而形象的诗文,优美的意境,不需要过多解释,就呈现出一幅图景,一种情境,易于触动学生的心灵,有助于他们进入词义所描述的境界。

例句同上

请学生联系相关诗文,品味花儿如何“羞涩”?

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有诗句如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中,使我们如同看到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子,将柔软的颈项露出,将这迷人的姿势比作水中的莲花,如此可见莲花也如女子这般娇羞。

例: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请学生结合成语、诗文品读“脉脉”。

由“脉脉”可以联想到含情脉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隔水相望,这流水也饱含深情,就如同中国人那含蓄的感情,随默默流淌,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却包含了千言万语。例如,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作者如此以拟人手法去写,以这种境界去写,叶子便“更见风致”了。

不拘泥于课文,引进相关诗文,给学生列举更多的材料,让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荷塘月色》的第5段描绘的是那朦胧柔美的月色。月本是难写之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间接手法写月色的,对于动词的运用,如果学生不能重视起来,教师应引导,用换词法引导,然后再一起找出这些特殊的动词,并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进一步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本段的动词很传神,如:

泻――与流水喻月光相互照应,描写出了一幅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增加了月光的动感。

浮――是通过动景描写静景,描绘了雾的轻飘状态,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描写得细致入微。

洗――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画――蕴含了“人为”动作,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将“倩影”描绘于展纸之上,充分体现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文章中第6段所描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物。写景方向是由远及近、由动到静。另外,文中较有特色的就是叠词的运用,学生可以结合本段中出现的叠词,对他们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例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这样就完成了文章最重要的三个段落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对 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文中情感发展脉络,体现出作者思绪由理想渐渐回到了现实,此时结尾也不为过,但为什么作者还要加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呢?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对《西洲曲》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作者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情感,以及体会既想摆脱不宁静却力不从心的苦恼心情。学生可以借助查阅工具书对《西洲曲》进行理解、进行把握;但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西洲曲》所表达的那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的感觉引导一下。

最后结合“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让学生联系1927年这个时代大背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住文中所弥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至此,对全文进行总结:作者通过艺术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让人陶醉在月下荷塘这幅诗情画意的画卷当中。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又一次在课堂和学生一起学习《荷塘月色》,再一次走入朱自清先生那不宁静的内心,再一次回到那美丽的荷塘,再一次领略那朦胧的月色。一时情难自已,忽然想起邓以蛰先生为先生写的挽联:“举目伤心,此去焉知非幸事;一寒彻骨,再来不做教书人!”那荷塘,那月色,那孤独的背影如在眼前。

参考文献:

黄永华.让学生在读和品中爱上美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J].语文月刊,2011(9).

上一篇: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