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你怎么了?

时间:2022-05-12 05:33:43

语文老师,你怎么了?

(这些博文在选入本刊时略有改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未能与所有作者取得联系,请作者见刊后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寄赠稿费和样刊。——编者)

近几天,上海某小学火了一把。该校语文老师的一道关于孔融让梨的语文试题,使该校成为舆论焦点。

试题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孔融让梨的故事回答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其中一名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错。该试卷被其父贴到微博上,瞬间引来无数围观。有人说孔融原本不喜欢吃梨,所以就把大的让给了别人;有人说孔融牙痛吃不了……

孔融到底有没有让梨?为什么让梨?早已无从考究,或许这个故事只是后来人的杜撰也说不定。

由于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文老师,你怎么了?

我不认识出题者何许人也。或许他只是无奈地依据某个标准答案,或许他本人认定小朋友一定要像孔融一样让梨,或许他需要通过这个题目进行道德或伦理的教育。但不论出于哪种原因,对于同样是语文教师的我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

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味参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我只能说,这不仅是老师的悲哀,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悲哀。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多元化,强调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难道这一切努力都没有使这所小学这位老师的心灵有丝毫的改变?

我读中学的时候,就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语文老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基本上,小朋友都知道会变成水。如果在我小时候有人这样问我,我也会说出同样的答案。然而有一个小孩说,冰雪融化了变成春天。令人心寒的是,那个提问的老师武断地给予了否定。这个故事,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位语文教师,当我的学生有这样的灵感的时候,我一定要给他高度的赞美和鼓励。

我十分欣赏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一段论述:“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语文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的心灵长出翅膀,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自由飞翔,让他们学会和心灵对话,学会用心灵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不能在应试教育和孩子之间修筑一道“防火墙”,那么学生只能成为考试的机器,将来有一天,他们做了老师,也同样会对那个说冰雪融化后会变成春天的孩子说不。

关于“现代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觉得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道德和伦理的说教,到底在语文教学中要占多大的比例。我不否认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取向,但是,语文教学绝不能拘于道德和伦理的说教不能自拔。如果这样,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就没有两样了。

我一直觉得,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颗长着翅膀的心灵,在他的引领下,孩子学会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自由翱翔,或许那些梦想很多时候只是幻想,有些飞翔是以价值判断为目的的,但更多的时候只是飞翔而已,没有任何目的可言。好比自然界的花朵,每一朵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旅程,然而生命的尽头并不是都拥有沉甸甸的果实。有些花朵绚烂的绽放,留给这个世界短暂的芬芳,他们是不以结果为目的的,或许它们自身就没有任何目的。有些花朵,灿烂之后会结果,被人们欣赏和赞美,收获成功,收获喜悦。开花无果,人们也一样会记得它曾经带来的绚烂和芬芳。语文教学就应该像花儿一样,不要给语文学习加上鲜明的功利目的,心灵的飞翔有很多时候只是寂静的飞翔,没有目的,没有方向。

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进行语文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最多只是没有灵感、没有创造性的考试机器。语文教学中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判断或许无法割舍,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选择任何方式,唯独不能选择通过承载不确定的多元化答案的语文题目去承载确定的价值判断。所以,我认为,学生让不让梨只是他的价值取向问题,与语文学习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所小学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完成吗?

如果,我们的语文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把所有多元化的思考归为一元化的答案,孔融一定要让梨,不让梨就一定是错的,那么,只会让我们的小孩子从小学会趋炎附势,不讲真话。或许这位语文老师真的应该重读《皇帝的新装》,好好思考那个敢说真话的小孩的价值到底何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推荐理由:简单的故事却引人深思——首先,是考语文。还是考思想品德?其次,用标准答案衡量丰富多彩的内心表达,合适吗?再次,孩子说真话,为什么算错?也许那个大大的叉子,让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了。

上一篇:用雨珠子穿起来多种多样的“好” 下一篇:鲁四老爷的“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