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简化或避免分类讨论的几种常用方法

时间:2022-05-12 02:58:51

浅谈中学简化或避免分类讨论的几种常用方法

分类讨论的思路方法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但解题过程往往繁琐、冗长,且极易在完备性上造成失误.克服思维定势,尽力打破常规,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如何尽可能简化或避免分类讨论、不断提高解题速度,是中学数学解题的更高追求目标.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讨论,以便简化解题过程,达到简捷解题的目的.下面介绍简化或避免分类讨论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 整体代换

当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涉及到若干个体时,如能把若干个体视作一个整体处理,即采用整体代换这种常用的换元技巧,往往可使讨论得到简化.

例1已知函数 f(x)=cos2x+asinx-a2+2a+5有最大值2,求实数 a的取值.

分析 运用整体思想可知,一元二次函数在闭区间的最值只能在区间端点处取得,若分别令端点值或顶点值等于2,即可优先求出字母参数 ,再检验求出的 a值是否与前提矛盾就不难了,这样就避免了对字母参数 a的分类讨论.

解 f(x)=1-sin2x+asinx-a2+2a+5

=-(sinx-a2)2-34a2+2a+6

令 sinx=t,t[-1,1] .

f(t)=-(t-a2)2-34a2+2a+6(t[-1,1] ).

(1)令 ymax=f(1)=2,即 -a2+3a+5=2,则 a=3±212.当a= 3-212时,关于t 的一元二次函数的 f(t)的对称轴 t0=a2[-1,1] ,此时应有ymax=f (a2),矛盾,舍去;当 a=3+212时,函数 f(t)的对称轴 t0=a2>1,此时 ymax=f(1),满足题意.

(2)令 ymax=f(-1)=2,即 -a2+a+5=2,则 a=1±132.当 a=1-132时,关于 t的一元二次函数 f(t)的对称轴 t0=a2>1,此时应有 ymax=f(1),矛盾,舍去;

(3)令 ymax=f (a2)=2,即 -34a2+2a+6=2,则 a=-34或 a=4.当 a=-34时,关于t 的一元二次函数f(t) 的最大值应为 f(a2),满足题意.当 a=4时,函数 f(t)的对称轴 t0=a2>1.此时应有ymax=f(1) ,矛盾,舍去.

综上,当 a=3+212或a= -34时,能使函数 f(x)的最大值为2.

评析 这种放眼全局、避重就轻的做法解决了受局部牵制的被动,抓住了最大值的本质,也就占据了“至高点”.

(二)挖掘隐含条件

在解分类讨论问题中,如利用显条件解题比较繁杂时,不妨调整思维角度,着力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变隐含为明显,常常能突破解题难关,开辟解题捷径,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必然有益.

例2 已知函数 f(x)=-12x2+x,是否有实数 m,n(m<n)使得函数 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m,n] 和 [2m,2n]?若存在,求出m , n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 定义域、值域都是两个动态的区间,按常规做法需讨论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得出函数f(x) 在所给区间的单调性,从而求出函数 f(x)在区间 [m,n] 上的值域,再与所给值域比较即可,这一过程需分三种情况讨论,无法回避一个复杂的程序化的运算过程,但若能从题意中挖掘出“ n≤1”(即对称轴在所给区间右侧)这一隐含条件,则可得出函数 f(x) 在所给区间内单调递增,从而避免繁琐的分类讨论.

解 一方面, f(x) =-12(x-1)2+12在 (-∞,+∞)上的最大值是12 ;另一方面,若存在满足条件的 m,n,则 f(x) 在 [m,n] 上的最大值是 2n.所以[2m,2n] (-∞,1),即有 2n≤12,得 n≤14<1.从而函数 f(x)在区间 [m,n] 上是增函数,

所以

f(m)=-12m2+m=2m,f(n)=-12n2+n=2n,

解得 m1=-2,n1=-2.

或 m2=0,n2=0.

又因为 m<n,所以 m=-2,n=0 .

评析 本题依据“函数在整体区间上的最大值不小于在局部区间上的最大值”这一个基本事实,挖掘出 n≤14<1,从而避免了讨论函数 f(x)在所给区间上的单调性.

(三)逆向思维

有些问题直接讨论可能情况较为复杂,而它的反面情形则较为简单,这时根据“正难则反”的原则,我们应逆向思维,从反面寻找简化或避免讨论的途径.

例3 若函数 f(x)=mx2+(m-3)x+1的图像与 x轴的两个交点中至少有一个在 的正半轴上,试求实数 m范围.

分析 由于要求“ f(x)的图像与 x轴的两个交点中至少有一个在 x轴的正半轴上”,所牵涉到的情况较为复杂,它包括:(1)两个交点都在正半轴上;(2)只有一个交点在正半轴上,且后者又有另一交点在负半轴上或在原点.因此,求解过程显然较繁.故从反面考虑,改求“使交点都不在 轴的正半轴上”的 m的取值范围.

解 先考虑有两个交点,则

m≠0,Δ=(m-3)2-4m>0,

解得 m <1或 m>9且 m≠0.

又当两个交点都不在 x轴的正半轴上时,有

3-mm<0,1m>0,

解得m>3 .

从而可知当 m>9时, f(x)的图像与 x轴的两个交点都不在 轴的正半轴上.那么其反面的结果就是当 m <0或 0 <m<1时,图像与 x轴的正半轴至少有一个交点.

评注 上述方法从反面进行思考,从全集中去掉那些不符合题设的解集,而前提条件 Δ>0及 m≠0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极易被忽视.

(四)变换主元

有些分类讨论问题中,往往有几个变元,其中常有一个变元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不妨称其为主元.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在解题时,总是抓住主元不放,结果造成分类复杂,解题过程繁琐.如能采用变换主元,反客为主的策略,则往往化繁为简,避免了讨论.

例4 当 |m|≤1时,不等式2x-1 >m(x2-1)(x≠±1)恒成立,求实数 x的取值范围.

分析 本题若以 x为主元对m 进行讨论,则问题的解决就繁琐得多,若以 m为主元则可避免对 x进行分类讨论.

解 因为 2x-1>m(x2-1),所以m(x2-1) <0.

令 g(m)=m(x2-1)-(2x-1),则g(m) <0在 m[-1,1]上恒成立.

因为 x≠±1,所以 x2-1≠0,故函数 g(m) 为关于 m的一次函数,要使函数g(m) <0 在 m[-1,1]内恒成立,需讨论函数 g(m) 在 m[-1,1]的单调性及其最大值.若能结合一次函数图像,则易知只需端点值恒负,故

g(1) <0g(-1)<0.

由 g(1)<0,得:0 <x<2;

由g(-1)<0 ,得: x>3-1或x <1-3.

故x 的取值范围是 (3-1,2).

评注 本题的巧妙之处是主元思想,源于对问题关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数学揭示,求 x反而以 m为主元,对 x进行讨论,这才是真正切中两元关系的要害;另外,对一次函数相应方程或不等式的有解或恒成立问题,由于只需求出主变元函数的值域或上、下限,若能数形结合,则可避免对一次函数单调性进行讨论.

上一篇:新课标下化学习题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案例分析《应用导数研究函数最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