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探新

时间:2022-05-12 01:31:25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探新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相关教学部门和教师应从创新应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入手,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新

中图分类号:G441

2011年,教育部C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作出了相应规定:高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各省教育厅也组织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其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而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均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所在高校结合文件要求,开拓思路,创新应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探索出一系列适应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途径。

一、联合兄弟院校师资,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会面临师资匮乏的情况。笔者所在学校既无心理学相关专业,也没有聘任相关专业教师。2011年初,接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尝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依靠学生处下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4位兼课教师,需完成数千学生的授课,工作任务相当艰巨。2014年起,学校开拓思路,联合周边有相关专业的本科兄弟院校,聘请了12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中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课教师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为在校生开设每学期4课时、共4学期16课时的课堂教学必修课,并于2016年4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挂靠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全面负责教学、兼职和外聘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人数近1万,必修课仍需开设大课堂教学,2-3个自然班合班上课。为增强大课堂教学实效性,兼职和外聘教师结合实际,创新应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就曾采用PBL教学法、体验式培训模式、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二、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心理体验课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这与“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内隐知识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其教学基本程序是: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5]。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

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更乐于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信心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等特点,亟需进行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和培训。笔者所在高校每学期在全院在校班级中开设心理主题体验课,一学期一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首先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邀请相关教师和专家开展全校各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能力、相关主题活动开展方式和注意事项等。心理委员完成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后,回班级按照“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的模式,开展心理主题体验课,并将活动策划、总结和相关的视频影像等汇总成课程成果材料,上报咨询中心做课程考核。

心理体验课每学期4学时,和理论课一起构成学期必修课程,共8学时,0.5学分。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连续开展5学期心理体验课,主题包括团队建设、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收效良好,学生反响积极。

三、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心理公共选修课和慕课

除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主干教育课程外,笔者所在学校还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延伸教育课程。此类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部分为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课程如《沟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由学校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的教师向教务处申请批准后开设,在校学生可自由选修,开课教师负责选修学生的授课和考核工作。网络课程(慕课)如《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分析》等,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供全院学生选修,设置慕课导师,管理课程修读和考核。

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兴趣常常高于其他类型课程,每学期选课时,此类选修课程常常会出现一课难求的场景。以本学期为例,两类心理相关选修课程覆盖在校生一千余人,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依托每年5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素质。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十余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系统讲授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正在筹划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手册,将课堂教育课程、心理体验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活动等,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拓展教育规划,并写入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学生须按规定完成一定数量各类型教育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

[2]孙福兵.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5,13:314-315

[3]张楠.大课堂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206-207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

[5]张富洪.高职心理健康课“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53-56

上一篇:只愿做一盏灯 下一篇:A Study of the Affect of Cultural Differ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