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保持“美的距离”

时间:2022-05-11 04:41:47

学生保持“美的距离”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施教水平的高低,不但决定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学生智力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教师教育艺术的运用。“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为保证,才会有心灵的沟通,知识的传递。

传统认为作风民主、平等待人、深入学生实际乃至与学生打成一片,就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不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过远则有生疏之感,过近则有戏谑之忧。应该在庄重的前提下亲切,在亲近的基础上庄重,和谐相处,不远不近,保持着这种美的距离。

【关键词】距离;师生关系

葛菲与顾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羽毛球运动员,她们的“女双配对”,所向无敌。自一九九六年三月至一九九九年间,她们在国际比赛中从未输过一场,连胜的场数达到一百场左右。虽然说每个人的特长和球风都不一样,但她们实在是太全面和优秀了,特别是她俩人的那种默契配合让观众叹为观止,让其它选手望尘莫及。可谁能想到,这号称“东方不败”的拍档,场上共同奋斗十几年,场外却私交甚少。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她们两人从不住在一起,这都是教练特地为她们安排的,生怕她们相处过密,容易发生矛盾,并把这矛盾带到球场上。现已担任南京体育学院训练处训处长的葛菲回忆说:“两人在一起这么多年,私下里只一起吃过一次饭”。

这样一方面两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交往,另一方面在比赛场上却是战无不胜的,是公认的超级黄金组合。

这两个方面,看似不可理解,实则一因一果,就是生活中很少交往,永远保持着一种美的距离,所以不会影响到比赛,所以珠联璧合、锐不可挡。生活中的“冷”,赛场中的“热”,冷热相伴,此消彼长,这是她们成功的秘密。

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与她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份,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渊博知识,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运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保证,才会有心灵的勾通,知识的传递。传统认为作风民主,平等待人认及和学生打成一片……就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不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过远则有生疏之感,过近则有戏谑之忧。应该在庄重的前提下亲切,亲切的基础上庄重和谐相处。不远不近,恰到好处,保持着这美的距离。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然不是葛菲与顾俊的关系,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生产者,从古到今,无论是哪个时代,教育单位永远是人才的生产机构。因此,教师作为一个生产者,他是直接任务是把培养对象造就成社会有用人才。既然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强健体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教师的责任则是帮助学生朝着这方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中介者。虽然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但更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应该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学生所需要的、最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传递给学生,。过去我们一般认为知识是个人财富,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有用,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社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师要当好这个中介,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今后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一个服务者,过去教师有三大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三个任务中,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所传之道,获得教师年所授之业,弄清所解之惑。新课程中这种关系已经破除,应该是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学校好比是一片特产丰富的土地,有着无尽的矿产资源,生长着漫山遍野的瓜果粮食。学生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首先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采撷必须的生产产品,谁付出的劳动多,谁获得的物品就越多。不劳动就不能生活,个人的获得与付出成正比。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求索者。在这片沃土上一个普通劳动者不断付出劳动,得到收获外,思考和探索是收获丰盈的关键,一个人掌握的某样东西,需要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探索,来追求最大的收获。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是设计者,学生应该调动主观因素学会 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各自的使命,虽然有时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不是葛菲与顾俊的这种关系,诚然,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应拥有一种和谐、真城的、温馨的心理氛围,但在这微妙的关系中,与父母总有着差别,不能同语。

记得我刚从师范毕业走上讲台,面对的是一个四年级班25名学生。学校正在举行雏鹰奖章达标,在黑板的边上设置一个色彩斑谰的小天地,学生名字后边闪耀着一颗颗莹光闪闪的小奖章,记载着孩子们的成绩与进步,我曾承诺:谁满10枚奖章,便会得到我送的一份礼物,这对一个小山区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有一天早上,我走进教室,四位同学举起了手兴奋的告诉我:“我满了十枚奖章了”。我买来四个文具盒,利用班会课把四位同学郑重地请到教室前面,三男一女整齐地站好,等待这幸福的时刻,我想为了加重这礼物的“份量”,也为了让这份礼物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对他们说:“我的礼物虽然很微小,但得到礼物的同学可以得到我最热烈的拥抱!”可是我的话说完,教室里静得出奇,四个孩子羞愧而窘迫地站着,接着其中那位女同学逃回了自己的位置,其余三位男同学立马效仿,我尴尬站在讲台上……

这件事后我感想万千,是同学们怕我吗?我想不是,我不是一位放不下师严道义的教师,是鄙视我吗?我想也不是,他们尊重我,校外老远见到我,总要站着给我行一个队礼,叫声“老师”。

我开始重新思考这种拥抱。在农村,家长每每聊起老师总与父母论比。愈见崇高。但我想终是不同,我的拥抱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防线,那应该是一条安全防线。我的拥抱超越了师生应该有的距离,不排除有为了赚取感情的法码而作秀之嫌!而单纯的孩子是做不来秀的。

肌肤相亲,那应该是孩子与父母拥有的亲呢关系,而老师与父母是不同的,父母与子女是零距离,特别是母子关系。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关系 不断被拉长,但在这拉长的同时,也不断被丰富,在增强它的韧性,总是被这亲情牵着,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柔情。在很多时候,特别是矛盾冲突的时候,也往往被这和风细雨般的柔情所化解。不着痕迹,不留任何余地,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匆忙,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兀。缺点和错误皆化为乌有。

而作为师生关系,是长期的教与学中形成的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培养与造就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目的性,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宗旨,因而学生自然成为培养造就的对象,在这施教的过程中,方向明确、严格要求,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这一工程,才会卓有成效。在这引守、培养的过程中,过硬不行,过软也不行,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的效果,必须有一定的尺度,一定的分寸,这也决定了师生关系中应有的距离。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明确提出“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作为父母教育孩子,也有明确的目的,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这有用之才也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的需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言行举止清晰地了解掌握,教育的效果却在明显减退,孩子的很多缺点和错误在父母眼中逐渐模糊,孩子举止在父母亲情的溺爱中逐渐变成戏谑,此时这种关系已难以完成当初设定的目标,因而这种教育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结,“易子而教”则是排除这种可能的一种好办法,使新建立的这种师生关系少了一些溺爱,多了一些理性要求,形成一种若离的心理境界。老师关心学生而不偏坦,学生爱戴教师而不戏谑,这样学生留有自我的空间,老师也有自我余地,彼此保持着这样的底线,这是一种美的空间,美的距离,如果硬性地拉近这种关系便渗入了亲情,进入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层面,往往适得其反。曾有心理学家对多子女的家庭教育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处于中间了的孩子长大以后是最优秀的,而大的孩子和小的孩子往往不及中间的孩子。这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方式,多数家庭对大的孩子过份严厉,而对小的孩子却显得处处娇惯,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而位处中间的孩子往往被忽略,使他们多有一点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严厉与娇贯之间,有了一个距离,反而成为最优秀的孩子,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距离远近的思索――过近有对谑之忧,过远有生疏之感。

从朋友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这种距离。何为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者才能称为朋友,当然,这一词语随着人类的发展,它的含义也在不断的扩大。几乎所认识的都可以称朋友,不管它洒肉朋友、点头朋友、知心朋友、、、、、、都称为朋友。这些都有了宽度和深度的区别,在这里我只探究志同道合者才是真正的朋友,也可以说是知心朋友,既然是知心朋友,应该是双方敞开心扉,在交往中相互了解,亲密无问,才真正到了知心的地步。当然这样的朋友也许人一生难找一位,这样的朋友肝胆相照,可以性命相托而不会倾刻不欢而散,也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改变,几乎是一种永恒。小学课本中有一课叫《伟大的友谊》是讲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感人故事。在马克思正需要时倾囊相助,甚至死后,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完成马克思未完竞的事业,这样的朋友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这样的朋友之间乎是零距离的,这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有所不同。有人说朋友贵在知心,而父母与子女交往却又不是这样的一个层面。

曾有人说:做为教师应该课上是严师,课后是学生的益友,但这种益友总应该保持一定的深度,只是这种深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是有一定区别,有着一定的距离才好。

我也曾看到过一位物理老师,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鲜有人及,经常与学生在操场宿舍相戏,因为和他相近多是一些大个子学生,久而久之他布置的任务老是有人没完成,加之又放不下脸来呵诉,结果与他交往的学生中的学习尖子最后却荒废了学业。当然也许有其它原因,但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对他们的过错太过迁就,缺少了那理性的要求,最终酿就了苦果。

因而用这种距离来放在师生关系上,难免有着瑕庇,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这师生关系也并非越远越好,远则有生疏之惑。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局面,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这些却不能以平时的观察一概而论,用理论强而推之,应该与学生进行交往。在交往中进行点滴收集。这样才尽可能做到全面了解学生,这种交往方式方法多样,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注意师生关系的距离,也只有适当的近距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引导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而言之,师生关系是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过远则有生疏之惑,过近则有戏谑之忧,应该在庄重的前提下亲切,在亲切的基础上庄重,和谐相处,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永远保持着这美的距离。

上一篇:构建双主式教学模式 落实体育新课程理念 下一篇:加强语文阅读研究 突出探究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