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节约文化探微

时间:2022-05-10 07:19:40

中华节约文化探微

[内容提要]价值论证、体系较完善、俭与勤相联、经验感・浯、美瑕糅合,是中华传统节约文化之特征;全面性、广阔性、多元性、现代性、多样性、上升性、高尚性,是中华现代节约文化之特征。研究中华节约文化,既有解释功能,又有实践功能,还有理论功能。

[关键词]节约文化;商品经济;消费主义;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节约,既是中华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十大美德”之一,还是新时代赋予公民的新义务。从文化视角研究中华节约民俗,对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格,对揭示中国古代经济形态之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节约文化探微

今日“节约”一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俭、约、足、简、朴、贫、藏、廉”等词相通,与“奢”、“侈”相对。梳整可知,中华传统节约文化基本内容有:

1.节约具有政治价值――家国兴盛、社会稳定的关键。“历览前贤圜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奢则不孙,俭则固。”(《论语・述而三六》)“天下之事,常成为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放翁家训》)“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2.节约具有道德价值――高尚品格形成之基。“廉犹俭也。”(《淮南子・道训》)“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义。”(《管子》)“节约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薛王宣-《薛文清公谈书录・卷进五》)“俭”,是孔子提出的五德(“温、良、恭、俭、让”)目标之一,是老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之一;以及俗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节约具经济价值――物资调剂、国足民裕之利器。在农业经济时代,如何确保国与民衣食无忧?先哲们认为,根本之策是“藏”、“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也。”(司马光《资治通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荀子・富国》)

4.节约具有情感价值――快乐、幸福之源。古语云:知足者常乐。知足者,方可不为物欲、私欲所困所恼,方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方可心宁气顺吃得香睡得着。

5.节约就要勤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以及俗语――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等。

6.节约就要爱惜劳动成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7.节约就要从简戒奢。“救奢必于俭约。”(《后汉书・郎(岂页)传》)如何“俭”?“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8.节约就要有计划。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9.节约就要安贫知足。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了“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0.节约就要注意积蓄。“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万物之满虚,随财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锺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锺镶粮食,必取赡于君。”(《管子》)

11.节约就要“节用”。《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葬”、“非乐”、“非攻”,以及在粮食和财用不足时,通过减少俸禄、降低工资和限制消费的办法等来解决物资不足的矛盾。

12.节约就要讲“礼”讲“政”。儒家主张“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非十二子》)用等级名分之礼限制和规定不同等级之人的消费。也就是说,只有消费与享用分等级,才能避免“贪利纠K”与“空虚穷乏”(《荀子・非十地子》)。按“礼”来消费,只适用于君子,至于“小人”,则只能用“政”来强制推行。“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

13.节约就要克己去欲。道家倡导消极节用。“绝巧弃利”、“少私寡欲”、“不贵难得之货”,甚至“不见可欲”,以此推行“节俭爱费”、“俭故能广”的“三宝”政策。

由上可知,中华传统节约文化有五个特点,一是价值论证。仅从节约的价值、功能、意义角度阐述节约的动因。二是体系较完善。既回答了为什么,又回答了怎么样;既有节约美谈,又有脍炙人口、令人警醒的节约名言。生产有限――节约――民安――社会稳定,或生产有限――节约――国足民裕――社会稳定,是中华传统节约文化的逻辑体系。三是险与勤相联。不过其“勤”仅指农业生产。“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趋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桓宽《盐铁论》)其“俭”主要指百姓节约消费、节约生活。四是经验感悟。有关节约的各种观点不是来自科学依据、理论论证,基本上属经验教训的总结。五是美瑕糅合。既有丰富的正确思想、观点,也有不少瑕疵、不足。

二、中华现代(中国特色)节约文化探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维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

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指的是以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简言之,节约生产、节约消费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人与自然互尊、互爱、互善的社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主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更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

上一篇:云计算:处在爆发的前夜 下一篇:Sybase三驾马车推动数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