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建设世界文化强国任重道远

时间:2022-05-10 01:49:56

黄金十年,建设世界文化强国任重道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我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这是继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命题,也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我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充分体现了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预示着我国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黄金之年,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五大攻坚点

2011年10月25日,新华社授权全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按照《决定》的精神,2012年底之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要基本完成。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尽快把钱和人的问题处理好

从2003年确定北京等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到2006年3月中央新确定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再到2009年出版、发行、电影、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改革全面推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是一个重点任务,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即到2012年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国有院团等单位要全面完成转制。这次《决定》再次明确,将“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在文艺院团改制上,最大的难题就是“改革成本由谁承担”、“改制后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2011年10月11日,甘肃省文化厅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中人员安置和财政保障是最困难的。据2011年5月、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国有文艺院团转制前由各级财政安排的正常事业经费,允许转制后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同时,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对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人员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退休待遇差,要通过多种方式妥善予以解决。

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一样,“一般时政类”报刊社的企业管理是《决定》提出的又一个改革重点。此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制已经开始,但遇到的难题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制共涉及4000多家出版单位,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报刊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为此,中央在操作层面有了更加明确的办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中,有关配套政策可按照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做法办理。同时,国家鼓励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更加有利于改革的具体政策或实施细则。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新闻出版总署将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那么,接下来一般时政类报刊社的改制,必须在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明确的操作办法,确保平稳过渡。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品和要素整合程度

目前,相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流通组织形式落后,布局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散滥小差现象比较普遍,管理体制上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依然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对于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有鉴于此,《决定》再次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针对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问题,作为文化宣传的主管官员,副部长孙志军于2011年10月27日撰文提出,要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打开文化产业发展广阔空间的三大政策着力点,那就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人才、信息、技术等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不断提高文化生产要素流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政策透明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扩大文化消费。要积极发展文化服务消费,开发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创新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文化安全”首次进入中央决策视野

近年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基本理顺了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文化法律法规建设也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文化市场体制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对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传播缺乏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猖獗,而且屡禁不止,特别是对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安全。当前,网络色情信息境内传播方式越来越隐蔽,非法网络电视棒等传播新载体层出不穷。为此,中央《决定》强调,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而“国家文化安全”是第一次进入中央正式文件,凸显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目前,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西方文化大举涌入,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挑战,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六中全会上就《决定》有关问题作说明时表示,我们必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但中国维护“文化安全”并非“文化锁国”。2011年10月24日,新华网发表评论指出,当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时,其意图并非推行“狭隘文化民族主义”、建立“中国文化中心论”和实行“文化锁国”,而恰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天下观”的具体体现,目的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文化财政投入要有硬杠杠

2010年11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喊穷”,认为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4%的比例太低,希望这一比例在“十二五”可以达到1%。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决定》提出,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虽然《决定》没有明确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但要求的“高于”和“提高”也显示出中央在文化投入上明显加大了力度。

从数字上看,“十一五”我国公共财政在文化上的投入确实不尽如人意。2011年8月,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对我国近几年文化投入情况分析认为,我国文化投入比重小,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在0.4%以下,而且不断回落。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另据财政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经费525亿元,也只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59%,比重比2009年回落0.03个百分点,比2007年回落0.07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最低。

对于如何保证文化投入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锋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专项资金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出资、专家管理、社会监督、面向全社会、间接资助”的原则,对文化内容创新和民族文化传承给予支持,由此带动具备条件的省、市、自治区设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基金,形成国家财政对文化发展资助的完整体系。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中国也要有“迪斯尼”

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水平的必然选择。当前,文化“走出去”已提升为国家战略,而围绕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决定》特别提出要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等一系列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目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已经进军纽约时报广场,但这还不是以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程度,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作为真正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走出去。正如2011年10月23日部长刘云山在湖南株洲市调研时指出的,“要让优秀的文化产业走出去,让更多游客看到中国文化产业项目的实力。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竞争力,要学习迪斯尼,争做中国的迪斯尼,超越迪斯尼。”

中央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但相对于“中国制造”走出去而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令人担忧。有报道称,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远超我国所有文艺演出团体一年总收入,而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阿凡达》,票房也超过10亿美元,比2009年我国所有电影的票房还高出一截。民进中央专门曾就文化“走出去”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国家层面上对文化“走出去”缺乏总体规划,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和渠道还没有充分整合和拓展等。对此,有关专家建议,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一是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要在继续加强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务,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外营销。深入研究国际文化领域竞争的状况,熟悉和掌握现代营销理念,更好地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三是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黄金五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新关注

当21世纪福克斯出品的《阿凡达》笑纳200亿票房,贝塔斯曼、新闻集团在全球攻城拔寨的时候,我国尚没有与之对决的文化企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吹响了中国进军“文化强国”的号角。未来五年,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新目标:2016年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次六中全会的《决定》再次明确这一目标,显示出中央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决心。按照一般的说法,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据悉,文化部已起草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5年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而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按照这个结果估算,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目标,而且其占GDP比重还有望超过5%。不过,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一时间表进行了修正,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延后一年,提出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虽然5%这个目标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但上海、北京、广东、湖南和云南5个省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省GDP比重已超5%。在国家层面,文化部草拟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方面入手,实现“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的目标。

在地方层面,不少省区也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如广东省在《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超过8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已提出,“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新体系:新兴文化产业成为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勾勒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新轮廓,比较突出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大”,就是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二是“强”,就是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三是“特”,就是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四是“快”,就是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在“快”字上,就是我国新兴文化产业正呈快速发展态势,这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例如,早在2005年就创办的深圳文博会到2011年时,总成交额达到了1245.49亿元,而2012年第八届文博会招展顺利,预计成交额将突破1400亿元。同样,北京市从2006年揭幕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六届,未来五年,北京市将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十二五”末文创产业GDP比重达15%。

广东省文化产业笑傲中国,喜羊羊、灰太狼、猪猪侠这些知名度最高的国产原创动漫明星,都是崛起的广东文化产业的突出代表。用广东省委书记的话说,对于拥有深厚传统制造业基础的广东,如何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将产品与文化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已然成为广东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智慧选择。

新格局: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民营双轮驱动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重点放在市场主体的培育上,将具有市场属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此次《决定》再次明确,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的表述,让不少人担心文化产业领域的“国进民退”。对此,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专家陈少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前没有强调多种所有制的文化形式的并存,所以提出这个反而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重视。从2005年到2009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民营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到2/3。

接下来,有个数字指标需要关注,那就是文化产业的“亿万俱乐部”。当然,目前还有不少省份全年GDP还达不到1万亿元,尤其是一些中西部省份,因此,文化产业的“万亿俱乐部”就更是一个奢望。比如黑龙江省报道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的目标才1000亿元,但2011年10月26日江苏省通过新闻会首次正式提出,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除了培育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外,江苏省鼓励各路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领域。2011年7月,无锡广电集团与新加坡华映光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华映文化产业基金,针对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行业进行资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对7个项目进行投资。

新科技:文化科技融合1+1>2

美国电影《阿凡达》,不仅创造了电影票房的奇迹,而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与电影相结合的时代,它所运用的3D技术,不仅深刻影响着普通观众的艺术视觉审美,而且还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上改变了艺术的创造性思维空间。但目前我国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上还不足,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最直观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较少。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如何加快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六中全会之前中央部委就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行动。2011年7月26日,科技部、文化部举行第一次部际间会议,共同签署了会商制度议定书,将共同制定《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2011-2015年)》。按照会商议定书的设想,科技部、文化部将在“十二五”期间,共同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计划,构建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新体系,研究和探索有效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和政策机制。2011年,两部将主要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启动“文艺演出院线服务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等。

在2011年10月13日召开的“做大做强首都文化企业,打造首都文化航母”专题座谈会上,北京提出,要打造首都文化产业航母,主攻方向就是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鼓励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加强合作。而山东省科技厅计划在“十二五”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三网融合、网络出版等若干领域,整合国内外产学研领域的优势资源,引导、支持省骨干企业与科研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动力:文化消费政府补贴要先行

依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国民会进入重视“精神享受”的阶段,文化消费市场出现“井喷”现象,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700美元,但这个“国际惯例”在我国却没有出现,相反,由于价格偏高(如中国电影票价25年涨800倍,比美国还贵8倍)等问题的存在,文化消费在很多人看来还是一种奢侈消费。《人民日报》曾有学者撰文指出,我国2010年的文化消费为1万亿元,按照国际经验,仍存3亿万元的缺口。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

围绕增强文化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专门强调扩大文化消费,这在中央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表明我国将在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上下工夫。在政策建议上,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曾表示,文化部研究是否能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地区群众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方式,来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

文化部的设想正在进入操作层面。就在2011年10月25日六中全会《决定》的当天,黑龙江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通过了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出文化发展保障工程,提出要研究建立文化消费政府补贴机制。其实,比黑龙江省还早,2011年3月29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在专题新闻会上透露,该省计划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探索基本文化消费补贴机制。目前,文化消费计划已在广东一些地区开始探索试行。

新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拿出真金白银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文化产业发展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六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因此,当前应细化配套措施,通过“政策组合拳”,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例如,国家开发银行陆续与新闻出版总署、海南、上海、安徽等签署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意向性的合作金额达到1400亿元以上。国家开发银行重点支持上海世博文化中心、移动多媒体等。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开发银行在文化产业贷款余额是1031亿元。而2010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与文化部签署了支持文化产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了《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等影视剧和《印象丽江》等演艺节目。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海南心情最为急迫,2011年8月3日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推出了包括土地、财税、投融资和人才队伍等五大政策,其中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2011年度安排2000万元基础上,2012年增加到4000万元,至2015年每年递增不低于1000万元;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黄金十年,建文化强国要打三只“拦路虎”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在这里,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未来5~10年,通过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借鉴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当今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紧迫课题。

“文化扩张”已成发达国家主战略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政治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更是一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的文化竞争,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自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后,许多国家纷纷将软实力的建设,纳入到本国战略规划当中,特别是都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将文化发展作为对外扩张的重中之重来进行部署。如美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战略,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占领战略制高点。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他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

英国曾经是全球第一代“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成长为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的第二大产业,目前创意产业有130万从业人员,并间接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目前,全世界动画播映的60%、欧洲动画播映的80%都是日本动画,到2010年,日本动画制作市场和动画衍生产品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特别是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本国流行文化“走出去”不遗余力。日本政府最初只利用广受各国青少年喜爱的日本流行文化来提高本国的知名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超级漫画迷的前首相麻生太郎。麻生在担任外相和首相期间大力提高日本动漫在外交中的作用。2010年6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成立了一个专门协助向海外推销日本的设计、动漫以及时装等流行文化产业的新部门“酷•日本室”。2011年10月下旬,《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说,日本在文化领域里的成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日本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但政府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方便,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是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同样,韩国10多年前就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施政战略,把文化产业列为发展国家经济的龙头产业,制定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针对数字内容产业予以激励,接下来出炉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二十一》、《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文化产业促进法》,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局、文化产业基金等。韩国投入大量政府预算扶持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定位为“21世纪国家战略事业”。“韩流热”不仅使韩国影视、音乐、娱乐等产业创造出惊人利润,还为韩国汽车、家电等产品的市场开拓和旅游观光等立下汗马功劳。

规模小、步子慢、人才缺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三只“拦路虎”

缺少大型文化航母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第一只“拦路虎”。2011年2月18日,中国首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在北京。蓝皮书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约3%,“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无根本改变。在这方面,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为此,六中全会前夕的2011年9月5日、6日和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市委书记刘淇陪同下,深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高校、社区和基层文化单位,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进行调研。调研中,李长春明确提出打造“文化航母”的问题。他说,北京市要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打造“文化航母”的重要任务,把改革、改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2011年10月13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做大做强首都文化企业,打造首都文化航母”专题座谈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必然需要培育一批文化航母企业,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约3%

资料来源:《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培育大型文化航母,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要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同时,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当前,我国不少地方提出要打造“文化航母”,并给予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扶持,但由于对整个文化产业一把抓,导致一部分应该由市场运作的行业缺乏活力,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业内人士建议,应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有进有退的发展策略,对于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则应由市场主导企业的发展,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必要时候可以采取适当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等间接支持。

“走出去”步伐慢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第二只“拦路虎”。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迈出去的步子还比较慢。虽然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已经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我国文化贸易一直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据专家估算,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比大约为101,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15倍。近年来,在文艺演出市场,引进演出和输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

高素质文化人才缺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第三只“拦路虎”。为此,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秘书长张宁前不久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缺乏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有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有数据表明,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业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但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还不足1%。

对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要坚持兼容并蓄,对有一技之长的、从海外回国的人员,要用事业留人,要善待他们。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建议,今后加大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及转变开发模式的工作,应加强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各级政府应增加文化人力资源领域的资金投入;重视文化人才及文化经理人的能力积累,注重专业化素质的提高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稳定性积累;营造宽松的文化创造环境,包括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鼓励创造的软环境,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未来10年,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17~19世纪,世界文化中心在欧洲,20世纪在美洲,21世纪要转向亚洲。这个世界文化中心,中国是主力,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日本、韩国和印度,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板块。中国若要抓住这次世界发展的大机遇,就需有文化发展的新觉醒。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就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目前,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学院”一词写进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但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于2011年10月30日撰文指出,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但想要通过孔子学院和其他一些蓬勃发展的类似平台就建立起自己的公民战略联盟,显然还远远不够。绝大多数接触孔子学院和类似机构的人只是本着务实的愿望,而不是从政治支持角度出发的专业或文化上的兴趣,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为此,副部长孙志军撰文提出,要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首先要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务。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外营销,继续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博览会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国际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此外,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当然,在加快“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这一点,六中全会的《决定》也特别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提高国际影响力、知名度。汤马斯•弗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道出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技术面前,各国又回到同一个起点上,虚拟资源的财富为全世界所有,机会也是均等的。网络上的文化互动可以直接进入网络文化的核心地带,其拥有惊人的浏览量和用户群,堪称国际网络文化的高地。例如,深圳的腾讯与A8在华语网络中迅速打开局面,在国际网络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时,要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凸显中华文化底蕴,展示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因此,网络文化是与世界对接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文化大国的一面镜子。

上一篇:培养和锻炼一支“再干一个20年”的干部队伍 下一篇: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