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特征探究

时间:2022-05-10 09:45:43

高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特征探究

随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尤其对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职业素养的程度,职业素养程度高,成功几率也就越高。职业素养对于成才、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职责。本研究以上海某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切实掌握他们的职业素养现状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培养模式。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具有以下特点,“问卷为工具来收获资料的调查方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方法,问卷调查实际上意味着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1]。并且,问卷调查效率高及实施方便等特点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领域,自陈式问卷调查是主要的研究手段之一[2]。因此,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方法,适合于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特征。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下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以某院计算机专业三个年级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得有效问卷163份。其中女生46份,占有效问卷的28%;男生117份,占72%。大一年级48份,占29%,大二年级60份,占37%,大三年级55份,占34%。

本研究采用职业素养问卷为研究工具,共有49题题目,其中2题属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实际量表题目47题 。量表分为两大部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希望自己达到什么状态”,两部分均包括了结构因素: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以及创新素质。另外,在“你现在的状态”部分,还对研究对象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项结构因素进行了调查。各项量表的填答方式,采用Likert的量尺计数,在“你现在的状态”将样本学生对每一项陈述的意见,划分为完全具有,基本具有,部分具有,欠缺很多四个层次。其中,4分表示完全具有,以此类推,1分表示欠缺很多。“你希望自己达到什么状态”部分中,将样本学生对每一项陈述的意见,划分为必须具备、基本具备、略微具备样三个层次,其中,4分代表必须具备,以此类推,2分表示略微具备。样本学生在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时,按个人的经验或实际情况,勾画最适切的选项。调查所得数据使用Excel2003和SPSS11.5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总体样本职业素养

对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前,先将47题题目进行分类汇总,再进行结构因素的统计。在八个结构因素中,发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得分高于3,其中,身体素质分值最高,为3.55;专业技能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创新素质,职业信心分值均低于3,职业信心值只有2.26,见图1。

整体而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偏低,总平均值为2.98,还没到基本掌握程度。

2.不同年级的学生职业素养比较

在八个结构因素中,对三个年级的分值进行了统计,见图2。

由图可知,三年级除职业信心外,其他七个结构因素的分值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利用spss方差检验(One Way ANOVA),发现,一年级和三年级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结构因素的分值上存在数理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表明三年级学生在这两个结构因素上整体高于一年级。同时还发现,职业信心结构因素呈现显著差异性,一年级分值显著高于三年级。由此可知,对未来职业的信心程度,一年级学生总体高于三年级学生。

3.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对研究对象职业素养的性别差异比较中,总体上没有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SPSS后期的方差检验(One Way ANOVA)中,男女生在思想素质上和道德素质分值上,达到了统计学生的显著差异。表明,女生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整体高于男生。

4.高分值结构因素

在分值较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四个结构因素统计中。四个因素呈递增式上升,一年级最低,三年级最高。

5.低分值结构因素

在职业素养的八个结构因素中,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信心分值较低,均低于3。

6.职业素养现状与期望值比较

通过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创新素质五个结构因素,现状与期望值的比较中,如图3,发现期望值均高于现状,尤其在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方面,期望值与现状值相差较大。表明样本学生对这三个结构因素有较大的提高愿望,见图3。

三、结果分析

针对样本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问卷Excel2003和SPSS11.5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样本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总体职业素养不高

样本整体平均值为2.98,低于3,还未达到基本具有的程度。分值中最高的是身体素质,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对于正值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体素质整体而言是比较好的,当然也与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样本学生一直接受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和讲座,这方面分值也较高。但是在“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面,发现分值普遍偏低。尤其是职业信心一项,分值几乎跌至“部分具有”,说明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缺乏信心。“硬技能”不过关,对于自己创业也没有太多准备(创业素质分值为2.80),信心当然不足,整体职业素养不高。

2.三年级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整体高于一年级学生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项分值最高,并且三年级学生整体高于一年级。一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并且由于进入大学学习时间较短,心理素质低于三年级学生属正常现象。身体方面,一方面可能是抽样样本中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本身较低,另外可能是锻炼不够造成的。

3.女生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整体高于男生

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结构因素分值,女生总体高于男生。一般情况,计算机专业学生男生多于女生,男生的调皮程度高于女生。女生天生的性情,显得更容易听老师的话,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管理上也显得更易合作。

4.一年级学生职业信心总体高于三年级学生

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整体高于一年级,但是在职业信心一项上,一年级整体高于三年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新鲜感还没有褪去,对于大学生活、学习充满了幻想,加之对外面的工作还没有切实关心过,因此对于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经过两年多大学生活的三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基本学习结束,在面临毕业之际,对于未来反而产生了恐惧,加之就业的压力,对未来的职业失去了信心。笔者就此话题和已经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聊天访谈,用他们的话说,“大一的时候梦想着工作啊”,而现在“从一个羡慕工作者的人,变成了一个苦逼的人”。“梦想”、“羡慕”、“苦逼”这是一个成长的经历,是一个从梦到现实的经历。

5.对职业素养有提高的意愿

样本学生的现状和期望值对比发现,样本学生对每个结构因素均有提高的愿望,尤其是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上。有调查结果显示[3],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而IT项月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总体来讲,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是企业最看重的,不管谁来面试,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来讲“硬技能”都是不可少的。企业的要求,学生的需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

四、建议

IT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猛。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说到底,学校培养人才是输送给企业的,企业聘用学校的毕业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的,如果学校的学生不被企业所接受,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当下,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令企业不满、学校冤枉、学生失望,三方失利。原因何在?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认可。

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软硬技能知识都有着较强的提高意愿,他们对现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还不是很满意,有提高的需求。那么,学校教育需要做些什么呢?

1.德育、体育教育继续发扬光大

在职业素养的八个结构因素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分值较高,说明学院开展的职业指导,心理辅导,体育,班会,讲座等德育和体育方面的教育是到位的,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样本研究中也表现出男生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低于女生的现象。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尤其要对男生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优秀品质。

2.分别在大一、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样本学生研究发现,在其他七个结构因素分值大致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形势下,唯独职业信心反其道而行。三年级的职业信心总体上最低,一年级最高。处于“梦想”阶段的大一新生,年纪小,刚刚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这个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恰当的,教导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合理安排大学时间,给“懵懂”少年指点“迷津”,这是好的。但是毕竟就业离他们还远,随着就业指导课程结束,职业意识慢慢淡去。到了到大三,恍然隔世,前期的荒废,外面世界的残酷,只有大专学历的高职学生职业信心大受打击。这个临近毕业的时候,如何就业,如何择业?这个时候如果继续开设职业指导后续课程,帮助毕业生疏通思想,整理思绪,给予他们职业指导,对于建立他们的职业信心,走好职业之路是大有益处的。

3.独立设置IT职业素养课程

独立设置IT职业素养课程,已有院校开始实施。目的在于系统的学习探究,提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IT行业是一个发展快,竞争激烈,对从业人员有高要求的的行业,对于毕业后从事IT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来说,其职业素养有其自身的要求。独立设置IT职业素养课程,系统学习IT职业素养,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内容需贴近现实,以实际案例[4]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IT团队精神、IT行业沟通能力和IT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等,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未来的就业打下先期的心理准备思想。

4.“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式培养职业经历(经验)

学校教授的课程内容是否是当今最先进的知识、技术,是否已经过时或是淘汰;使用的教学设备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这需要学校的专业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掌握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当下最前沿、最实用、最流行的计算机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好“硬技能”,提高专业技能、知识水平。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2]。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一个应届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他的经历(经验)背景给了他莫大的优势。企业要找“熟悉”的人,而生活在校园的学生,恰恰缺少了进入社会锻炼的机会。

那么,来得更直接,更实在的职业经历(经验)就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得来。这里推荐“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和“任务”方式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习项目经验,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一个项目,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根据既定项目,找方法,找资料,找途径。单独完成任务,可以锻炼独立性;而集体提交作业的任务,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任务,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相互协作能力,还可锻炼策划、领导能力。如果专业课程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完成各种项目和任务,加之又是和专业相关的经验,无形当中就提高了实战的经验。

另外,基于IT行业的特殊性,完全靠教师的教学就想学好整个计算机相关知识,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可以多一些问题,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课外作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也可以说强迫性的),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问题,以期更好地适应变化快速的IT行业。

5.“顶岗实习”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毕竟还是在学校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有好处的,但这还不够。只有进入企业,融入企业职场氛围,触摸企业文化。在企业接受生产性实训对提升高职学生 IT 职业素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就 IT 职业素养中所涵盖的敬业精神、坚毅性格、协作能力、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等内容[5][6]。

企业对于学生“顶岗实习”还是愿意接受的,一则时间不是很长,一般9周;二则还是在校生的实习生,还有学校的监督,管理上也更容易;三则政府对给予实习机会的也有一定的补贴;四则遇到合适的学生,企业可直接将其留用,省去了再招聘的成本。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将自己的才智发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验IT行业的工作节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真正起到提高职业素养的作用。

综上所述,了解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现状特征,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培养模式,是可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的。

参考文献:

[1]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下的问卷调查法[J].社会学研究,1994(3):13一l8.

[2]潘淑满.质性研究理论与应用[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

[3]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8) .

[4] IT职业素养课程网:

222.133.182.247/jpkc/rwsz/kc/cont_show2.php up_id=28&id=103

[5] 许晟.IT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8,78-80.

[6] 蔡文芳.从“2+1”顶岗实习看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2011.32.1:75-78.

作者简介:杨玲(1981—),女,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就职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职业素养研究。

上一篇:七日猫 第7期 下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