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的探析

时间:2022-05-10 03:24:16

建国初期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的探析

【摘要】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内顶尖大学的清华大学的调整被全国各校关注,并对全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清华大学院系调整方案,探析了50年代院系调整的整个过程以及影响。

【关键词】清华大学;50年代;院系调整

院系调整是指建国后,政府领导的在全国范围内高校之间、院系(科)之间的合并、重组、停办以及新院校的设立等一系列的大学体制的改革。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背景下,清华大学从一所人文与自然学科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变为工科院校。清华的农、文、理、法、航空及工学院部分系、专业先后调出。

一、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的背景

(一)社会制度的变革。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科学、文化和教育四类因素。1949年以后,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教育性质也必须相应产生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趋同于“苏联模式”体制。

(二)全面学习苏联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政治、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而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建设体系以及配套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工业建设所需的专门工业院校。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教育也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的范围。

(三)快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即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和工业人才的极度匮乏,需快速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恢复国民经济,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办学管理体制不适应新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旧中国的通才教育模式也不能满足新中国快速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缺乏工业建设所需的大量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制度各方面密切地配合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防和文化的建设,以很好的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具体内容

建国初,在全国范围基本是以恢复和维持原有大学状况为主,到1952年下半年,全国才实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法学院被纷纷调离,其他院校的工科也相继并入。这次院系调整不仅是量的改变,更是质的改变。

(一)初步略调。1949年3月,召开的“大学教育座谈会”,主要讨论了北平各国立大学的课程改革和院系调整以及私立大学的存废改进问题,中央认为清华大学只有少数教授主张调整,不适合立即调整合并。清华大学原有文、理、法、工、农五个学院二十六学系,同年6月,先将“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在该系成立边疆社会学组”,后又停办人类学系及法律系。1951年5月,清华大学校委会根据综合性大学定位,以现阶段以发展理工为主、文法中发展财经为主的原则进行校内调整,还提出了校内调整、不增人员或设备等具体原则,这就消除了它校院系并人的可能。

(二)清华大学文科全面调整。进行院系调整首先须进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大名校的调整,但当时在院系调整的课程改革及教育方法的改进上,北大和清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其他地区的大学,所以,为推动工作展开,1951年11月教育部召开会议“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次年5月又公布《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方案》。自此,院系调整正式进人实施阶段,中国大学从体制上逐步转向苏联模式。1952年6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下半年开始,文学院部分系科转入北京大学,清华法学院经济系的财经部分转入了新成立的中央财经学院,经济系的理论部分转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政治系转入了新设的北京政法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取消。

(三)清华大学理工学院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院系调整方案,清华大学理工两院的院系调整主要在以下方面展开:

1、调整师资。一是取消理学院,原理学院中物理、数学及化学系的老师被调入到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二是工学院的教师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一方面是清华大学工学院原有师资大量外调到各个专门学院。如航空系被调整到北京航空学院。另一方面,其他学校工学院的师资并未完全调人清华大学,某些工程系科的教师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削弱。如原机械工程系机械零件方面有6位教授,在调整中被抽出去5位。

2、组建教研组。院系调整给清华大学教师队伍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就是组建教研组。1952年,全部教师按公共理论课、公共技术课、专业课三大类分为36个教研组。教研组是苏联大学中教师组织的主要形式,每组设主任一人,直接领导教学工作。

3、引入苏联教学制度。随着教研组、专业等各教学组织的设立,清华大学也逐步引入苏联的各种教学制度,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毕业设计等各类教学环节。这些教学制度大多数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参照苏联经验制定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与专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1952年底,清华筹委会向中央教育部提请结束任务,宣告了清华院系调整的结束。

三、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特征及影响

(一)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特征。清华大学解放后至前的文科调整是该段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其特征主要两方面。一是仿效前苏联,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封锁,采取了仿效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教育领域,高教改革也开始逐步采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清华大学自建校来一直是仿照美国的综合性大学模式,解放以后则效仿前苏联的单科型办学模式,先是将本校农学院,华北大学、北京大学之农学院合并为农业大学”,后又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工学院合并进去,将该校文、法两院合并于北京大学”。二是由中央指导规划,50年代院系调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实施,由国家统一规划。清华大学在解放之初是坚持走综合性大学发展之路的,然而随着国家行政介入力度的逐步增大,清华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最终以文、理、法学院的调离及其他院校工科的调入而转变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在这种体制中,大学的设立、院系专业的设置、招生分配,甚至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受各级教育机构的直接管理。

(二)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影响。

1、积极影响。清华大学院系调整为发展清华工科提供了良好契机,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工业建设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一,大力发展了工科。清华大学通过院系调整,使工科力量极大增强,集中了清华等校的工学院师资,新生人数增加了两倍,调整后的清华大学有30种工科专业及15种专修科。这样的改革使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数、种类密切与祖国经济建设配合起来了。

第二,培养了大批国家建设的人才。这次改革为大规模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国家“一五计划”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迫切需要。通过从原有综合大学抽调部分系科组建专门学院的方法,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如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的化工系为基础建立的北京石油学院不仅填补了中国不能系统培养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白,也为中国石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院系调整以后,各类工科院校开始按专业大量培养各类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消极影响。一是文科被削弱。1952年的院系调整在很大程度削弱了文科。清华大学原本是一所文、理、法、工、农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其人文学科群英荟萃,但随着清华大学文科院系调离,大部分教师也随之调出,如冯友兰、金岳霖被调入北京大学,致使清华文科师资力量遭到较为严重的削弱。另外,调整后的工科院校和一些理工院校仅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几乎没有别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因并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遭到否定,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被取消。

二是弱化了清华大学的学术自主性、独立性。清华大学从清末建成,经过几代学者的学术追求和努力,到19世40年代已达到相当水准,特别是人文社科已开始和国际接轨。这个时期,教授治校和学术自治已成为清华大学的理念,而从其院系调整开始后,教育部在初期还注重听取大学以及教授的意见,但在开始思想改造后,教授意见完全被忽视,逐步形成了学校行政化的现象。

三是清华大学办学自丧失,成为政府附属物。清华大学的院系调整的一个重点是对高等学校内部结构的根本性的改造,并且,国家对学校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控。为了加强控制,1953年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计划、重要的规程制度、教学计划等进行统一掌控。从此以后,包括清华在内的高等学校丧失了教学自。

通过对清华大学的院系调整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对部分综合大学的改革历程,建国初期的高等学校的调整是党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改变旧教育的性质,培养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推究起来,造成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失误的原因有很多,中国在政治上倒向苏联,在经济发展上依赖苏联援助,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无疑是产生这些失误的客观原因,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1]刘一砖.建国初期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实现的研究[D].胡湖南师范大学,2010.

[2]中共北平市委关于大学的处理方案向中央并华北局、总前委的请示(1949年3月10日)[A].

[3]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49-1976)[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李珍,王孙禺.清华大学解放后至前文科调整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5.

作者简介

黄江涛,(1990.6-) 湖南湘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上一篇:微博反腐的双刃剑效应及改进路径 下一篇: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