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首都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10 02:08:41

循环经济与首都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态势,近几年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0%。2004年北京市生产总值达到4283.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38元。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以及实际失业率持续上升为代价的。作为一个有着1500万人口、而资源极为贫乏的超大城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将无法继续维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因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难以为继把北京变成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北京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社会矛盾有可能得到缓解。

一、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

1、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1)水资源。水,是一座城市的命脉,北京又是中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至2004年底,北京的人口已经超过1500万人,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7.8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7%,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0,相当于以色列的缺水程度。水资源制约矛盾十分突出。2003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5亿立方米,官厅和密云两大水库仅供水7.8亿立方米,较2000年减少了2.27亿立方米;剩下的全部来自于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严重。截止到2004年10月末,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19.1米,比2000年末下降了3.7米。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导致地下水资源严重亏损,形成地面沉降,出现了多处大面积的漏斗区;不仅如此,近年来的污染问题也雪上加霜。严重的水质污染,使一些水源被迫放弃使用。从1997年起,官厅水库中止了作为饮用水来源的使命。而水库自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河道常年断流,土地沙化,成为北京的风沙源之一。北京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将首先因水资源的严重不足而受到阻碍。

(2)土地资源。2003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区面积为639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人均平原土地资源为438.8平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2(全国人均水平为890平方米)。平原区中,已利用土地约占91.4%,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北京的土地利用效率比较低。 2003年,北京市城八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的GDP为21261万元,这一水平仅相当于香港的18%,新加坡的11%。上述数字意味着,除去山区半山区难以利用的土地外北京平原地区已经没有多少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了,北京土地资源的存量已不足以支撑以大量的以土地开发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土地资源高度制约下通过集约化方式解决。

2、能源对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目前北京每年消耗的能源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二。但是,北京是个能源极为匮乏的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主要依靠外部调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北京市的能源消费90%以上需要外埠供给。70%的电力、94%的煤炭、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以及60%的成品油都需从外地外部调入。这就是说,北京是一个基本上依赖外部能源生存的城市。这意味着,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系统相对比较脆弱,能源供给的价格、数量、结构、质量等因素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对北京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个能源外向依存度为90%的超大城市,在全国能源十分紧缺和各地经济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还要保持以往的经济增长与耗能增长的比率,即使作为首都在实际上也是难以实现的,在经济上也是不经济的。能源问题是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硬约束。

3、环境对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北京作为首都,多年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环境污染也相应严重存在,每到冬春季节那一场接一场的扬沙、大雾、那屡屡出现的酸雨,集聚在北京上空那永远也难以散去的烟尘,汽车尾气对北京人身体的毁坏、仅有的地下水也面临严重污染等等,尽管近些年北京政府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污染,但是,时至今日,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被曾列为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之一。

联合国制定的一个地区适合人类生活的最低标准是:人均耕地0.8亩以上;人均水资源1000立方米以上;有比较充足的日照和绿地;常年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而北京付出多年努力保护环境降低污染的结果仍然难如人意,现状是人均耕地已降至0.27亩;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绝大部分的能源、原材料都靠外购;大量的废旧资源都是直接废弃,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比重达仅仅为62.5%,最近的沙丘群离北京只有70公里,这一切使我们深切体会到生态环境压力远比我们想像的严重。尽管这一切已经与过去相比环境继续污染的速度有所降低,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为了这种改善,北京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4、北京低资源效率发展模式对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北京乃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然而在这样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北京的经济发展却一直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资源效率″发展模式。

目前北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严重匮乏。造成北京市用水紧张的原因,除资源性缺水外,还包括结构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农业和部分工业行业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导致了水资源的加速匮乏。“2003年,北京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36.9%,比上海高22个百分点。据有关部门测算:从每1元的产业增加值所耗费的水量分析,第一产业的用水效率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仅是第二产业用水效率的34.5%,第三产业用水效率的2.5%。从工业用水看,虽然取水总量持续下降,但仍有部分行业用水效率不高。2002年,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主要的耗水行业,取水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取水量的66.8%。这三个行业的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分别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15.9倍、1.5倍和1.1倍”。 再生水回用率仅达到25%。北京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6.5%,比发达国家的45%相差8.5个百分点;2003年每万元GDP消耗能源1.29吨标煤,比发达国家高出3到5倍;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到3倍。目前每天北京就会生产垃圾1.2万吨,相当两座景山,然而北京的垃圾处理还仅仅停留在填埋这一落后方式上,这种处理方式是以占用土地为代价,更为先进的垃圾无污染焚烧利用等方式尚未实施。

这说明北京在资源极为紧缺的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但是,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许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项目还在大行其道,甚至经常会出现一些抵制节能高效技术应用的现象,许多具有经济意义的节能环保的新技术项目由于环保部门、经济部门的导向机制的矛盾与差异不能投入大规模使用。

作为一个有着1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如果不能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极不和谐的矛盾将无法解决;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战略资源基本依赖外省市供给的特大城市,如果不能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北京的经济发展将会出现环境不经济与经济不经济现象同时存在局面,到时候,北京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将会大受影响。作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开放性城市来说,不能全面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将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将无法实现。所以无论是从眼前利益考虑,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发展循环经济,改变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制定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

建议由北京发展改革委牵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规划重点要放在各机构的职能整合、协调与制度建设方面。各部门职能整合的目的是形成以经济发展、环境健康、社会和谐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导向机制,形成首都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合力;制度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反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的特性,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现有的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2、通过立法和优惠政策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议针对北京的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法、废旧家电回收法、废旧汽车回收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法等。还要针对北京技术创新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政策;制定鼓励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经济引导机制。

3、制定电子垃圾回收地方性法规

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家电消费城市之一,政府应针对电子垃圾的价值与污染特性制定电子垃圾回收法规,明确电子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与电子垃圾处理费用由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比例。确立制造商责任制,明确制造商有义务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处理。明确零售商有回收旧电子产品并交给制造商的义务,消费者有将旧电子产品交给零售商,作价回收的义务等。只有从法律上保证废旧家电回收和再利用的巨大耗资来源,有效解决家电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如何分摊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费用的问题,使处理企业有足够的原材料(废旧家电)和经济利益,才能使这个产业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政府还应针对目前电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问题,建立电子垃圾拆解管理办法与电子产品拆解技术标准等法规,规范垃圾回收拆解行为。

4、健全出租车“停车位制度”,降低空驶率,减轻污染。

目前,在北京的大气污染中,城市交通工具的尾气污染分担率应在60%以上,汽车的污染成为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源泉。治理大气污染从交通入手不仅必要也有可能。目前北京有在册出租车6.7万辆,还有3万多两不在册的黑出租车。平均每日每辆在册出租车单班在街上行驶14个小时以上(双班是每日行使24小时)。这其中不载客的空驶时间约为40%左右。对于司机来说空驶没有经济收益,只有耗费汽油和司机体力的支出。对于社会来说,空驶意味着对大气的更多污染和对交通的更大堵塞概率。空驶源于目前出行者的叫车行为,针对随时招停的叫车方式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弊端,我们建议建立全市出租车调度信息系统,用信息技术解决出租车空驶和管理问题:首先政府要在全市每个角落合理布局出租车停车位,使得每个出行者能在不出30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出租车停车点,能随时在停车点等候,不因此过分加大出行者的叫车负担。其次,要逐步在每个停车点上安装信息终端,使得出行者将来能够在出行前或在叫车点就能打好电话通知最近的是租车到指定停车点等候。第三要在出租车上安装叫车车载系统,完善相应的空车检查手段与制度,降低空驶率。减少大气污染,也提高城市出租车的科学管理水平。

5、建立法规,规范废纸回收行为,健全废纸回收利用体系

建立健全垃圾(包括废纸)回收法律体系。对造纸企业,强制要求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废纸作为生产原料;对回收企业,规定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它们正常运行能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对消费者,行政执法部门会随时抽查,对于不按要求把废纸分类送交到指定的回收处的,进行罚款。

6、加速普及节水马桶和尽快停止销售旧式水箱

北京市面对如此严峻的缺水形势,迄今仍有90%左右的家庭还在使用旧式水箱。建议尽快制订法规和相应的工作计划,鼓励使用节水马桶,限期禁止销售旧式水箱,并限期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现有的旧式水箱。

7、完善制度推进太阳能住宅的建设

北京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并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太阳能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太阳能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希望北京市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建住宅小区安装太阳能设施,鼓励旧住宅楼顶进行坡化改造,同时在楼顶安装太阳能设施,为住户服务。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 下一篇:合理构建辽宁城镇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