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22-05-10 01:09:31

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近年来,我国公路路基路面存在许多各式各样的病害,其中水害尤为严重。水害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其地下水与地表水在一定程度上会腐蚀公路路面,导致路基发生沉陷坍塌情况,这不但减少了路基与路面原来的承载力,还大大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周期,对路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简要叙述了水害的起源以及形成原因,详细分析了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以达到公路使用周期得到有效延长的目的。

【关键词】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公路施工;应用

1.水害起源以及形成原因

地下水与地面水是路基路面最为主要的两类水害。地下水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停滞在上层缺乏透水的地下水;②处于地面下方,但却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方的潜水,因为与地面距离较近,所以在重力影响下可顺着土层逐渐流动;③处于地面下方,但却在任意两个隔水层与隔水层之间的层间水,如果层间水水源超出地面高度,那么就可以透过岩层裂缝到达地面汇聚成泉水。地面水起源于以下两个方面:①雨雪直接降落到路面,可称之为大气降水;②与路基相关的水沟、溪水、河流水。由于水害的起源不同,所以对路基路面形成的损坏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毛细水增加与积水浸透均可使路基变得湿软,明显降低路基实际强度;情况严重者可直接导致边坡塌方以及路基翻浆与冻胀,有时甚至会使整个路基顺着倾斜基底逐步滑动;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许多接缝,水源通过接缝渗透到路面汇聚在一起,在重载反复影响下,形成最大化动水压力,致使接缝周围的细颗粒集料出现软化现象,通过发展变成唧泥,最后发生断裂与错台等危重病害;暴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冲毁路基、路肩与边坡;水害渗透到路基结构时,粒料层会被直接浸湿,从而大大降低了基层的实际强度,导致沥青面层发生松散与剥落情况。

2.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

对路基路面展开排水结构施工前,必须细致详尽的审查施工设计图纸,并与路基路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设计图纸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确定排水结构的具置、标高、坡度以及断面尺寸等数据。除此之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不相同的排水结构均具备有与之相对应的施工内容。

2.1路基地面排水

(1)排水沟。建设排水沟时,其线形一定要满足平稳顺畅要求,尽量运用直线形,而转弯区域则应使用弧线形,注意其半径不得低于1000cm,并按照工程需求确定排水沟的实际长度,一般不可超出50000cm。顺着路线分散设置排水沟时,尽可能和路基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与路基坡脚的距离不得低于300cm~400cm。

(2)边沟。填土高度与挖方路段不大于填方路段都必须布设相应的边沟,并对填方路基的坡脚做不渗水可透气的边沟布设。而处于重丘山岭地区以及平原地区的边沟,必须做分段出水口的布设。对于处在多雨区域的梯形边沟,其各段长度均不得大于30000cm。位于平曲线的边沟在施工过程中,其沟底纵坡要和曲线前后之间的沟底纵坡保持平稳顺畅的连接,禁止曲线内侧出现外溢和积水情况。位于曲线外侧的边沟要做一定程度的加深,促使其增加值与超高值相等。

(3)截水沟。在没有任何弃土的前提下,按照土壤性质来确定截水沟边缘与挖方路基坡顶之间的间隔距离,注意不得损害边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若为一般土壤性质,那么距离最少要间隔500cm,而黄土区域的间距则不得低于1000cm,同时采取相应的防渗加固措施。由截水沟挖掘出来的土壤,可应用于截水沟和路堑之间做土台的建造,并加以夯实,其台顶可修建成偏向截水沟2%的横坡。如果路基上方存在弃土,那么截水沟与弃土堆坡脚之间的间隔距离应保持在100cm~500cm之间,而弃土堆坡脚与路基挖方坡顶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000cm,其顶部可修建成偏向截水沟2%的横坡。填方路基的截水沟和填方路基坡脚之间的距离最少要间隔200cm,同时把从截水沟挖掘出来的土壤填埋在截水沟和填方路基之间,建造一个偏向2%截水沟倾向坡度的土台,有利于处在填方路基内侧的地面水通过截水沟顺利排放出来。

2.2路基地下排水

(1)明沟。在开挖明沟过程中,通常会以人工和机械这两种形式来完成,所以展开施工作业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避免塌方现象的产生。如果土壤性质呈平均分布状态,且地下水位不大于槽沟底标高,其开挖深度也与有关规定的标准相符时,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①密实和中密的碎石类土以及砂土在开挖上的深度不得超出100cm;②硬塑和可塑的碎石类土以及粘土在开挖上的深度不得超出150cm;③硬塑和可塑的亚粘土以及轻亚黏土在开挖上的深度不得超出125cm;④坚硬粘土在开挖上的深部不得超出200cm。

(2)暗沟。应用浆砌片石与混凝土对暗沟进行砌筑和浇筑,首先在含水层和沟壁之间的高度处,布设单排或是多排偏向暗沟内的渗水孔,其沟壁外侧可采用粗粒状的透水材料实施填筑,然后顺着纵向间隔1000cm~1500cm的距离做伸缩缝的布设。此外,暗沟的沟底纵坡不可低于1%,而暗管使用时,其管底坡度也不得低于0.5%,若出水口属于边沟形式,那么其暗管底不得低于边沟最高水位线的20cm,避免产生倒灌情况。

(3)渗井。渗井建造的直径通常为65cm左右,渗井内存在的填充材料开始从核心向四周按顺序填筑相应的砂石材料,以实现粗料渗水和细料反滤这两项要求。注意填充材料除了要合理筛选之外,还要完全冲洗干净,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利用铁皮套筒对填充材料进行分隔,避免产生粗细混杂情况,这样不仅有利于实施针对性填筑,还能够满足层次分明的需求,确保渗井可以实现预期的排水目标。

2.3路基表面排水

(1)泄水口。建造泄水口时,可采取不对称的上细下粗开口措施,其长边处于上坡方向,而短边则处于下坡方向。设计泄水口时,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方法,注意施工过程中要一次性完成浇筑,避免产生渗漏情况。

(2)拦水带。建立拦水带时,其顶面不得低于水的实际深度。如果路堤为低路堤,且没有设置相应的防撞护栏,那么拦水带显露在外的相应高度不得大于10cm。拦水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其内侧硬路肩对应的横向坡度应合理设置成5%。对拦水带进行铺砌时,可使用水泥混凝土做块石的预先制造,以确保拦水带铺砌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注意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在灌缝上的密实度,避免雨水通过路面接缝处向下渗透,导致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3)路基路面中央分隔带的排水。合理开挖好边沟后,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若开挖完成的边沟缺乏光滑度,使得沥青无法粘结紧密,那么就很难形成没有破损、分布平均的防渗层;若土工布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接缝问题,相同的也无法得到一个完好无缺的整体,在不同程度上均不能够满足不透水要求。设置横向排水管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的要求,做到适当、合理、可靠。若施工质量没有得到良好控制,横向排水管就极易出现淤塞情况,促使标高形成严重误差,导致中央分隔带存在大量积水,路基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大大降低了原有的实际强度。

3.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公路已成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公路施工技术已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其中排水问题严重威胁着公路的使用寿命。为此,路面路基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害的种类、起源和形成原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卫华.高速公路给排水网络设计[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10):182-184.

[2]张生霞,张生晓.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0,(06):253.

上一篇: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措施 下一篇:交通超载问题原因及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