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

时间:2022-05-10 12:54:48

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的一种理想与追求。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多年来也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可以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境作出决策,而在教学实施中,课堂互动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与以往强调课堂管理与控制相比,课堂互动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更突出了对教学有效性的注重,如何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在课堂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也十分努力地希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提问的种种方式把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提给学生,来试图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但是,当教师指导个别学生学习和师生一问一答这两种行为出现时,互动尽管产生了,但这一时刻却成为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程度最低的时刻,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去做别的事情了,只有那些在教师提问所关注到的极少数学生处于学习状态。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们束手无策,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重新拿出讲授的法宝,于是课堂互动也就减少了。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互动?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互动呢?

一、课堂互动的内涵

课堂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是加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是问题与讨论,前者一般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以形成互动;后者则视讨论主题由谁提出而分为两个层次:由教师提出论题,为较低层次的互动;由学生提出论题为较高层次的互动。课堂互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你来我往、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一片,其内涵是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引导、相互启发,能够使教师推动学生发展、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及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课堂互动需要教师能够为师生、生生互动构造一个环境、搭建一个平台。一方面需要为互动创设情境,按照学习进程设置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人员搭配、角色安排、任务分解等方面的梯度变化;另一方面,需要促使身处学习情境中的师生学会和运用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发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才能产生有效性比较高的互动学习结果。课堂互动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听、机械背诵等传统学习方式,训练学生学会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的沟通和交流与表达。由于单纯的听、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容易疲劳,学习效率降低,而注重课堂互动,则可以利用学生的多种学习要素,如交流、思考、实践等加强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课堂中的互动,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掌握不了课堂互动的策略,很多教师常遇到一些困难,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互动理解的偏差

尽管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注重互动,但往往这种互动过于强调教师提前预设、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教师极力控制学生回答或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要超越预设的活动方案,这反而导致学生不能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够实现相互交流、学长弃短。结果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课堂教学没有实际效果;二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动权无法交给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情境下,成绩好的学生总在回答,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机会回答,互动难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

2.缺乏可以实施的互动方法

很多教师不是没有认识到教学中互动的重要性,而是缺乏有力的、适合的互动方法,即使是在书本中学到了互动方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很难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我们看到的实施条件与我们自己教室中的情境不完全吻合。例如,目前很多学校一个班中学生人数50人左右,对这么多的人如何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如何控制互动中出现的课堂无序等,由于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现成互动模式,大多数教师要不迷信自己的教学经验,要不推崇书本方法,他们缺少把所学的新方法和实际结合的实践热情。

3.互动中部分学生缺席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试图为学生包揽一切,灌输一切,而忽视了学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当我们在调研时,经常听到教师、校长乃至教育局领导如是说:“我们这些农村、山区的孩子见识不广,思路不开阔,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思考也没用,他们太害羞、太内向了,平时就不太愿意讲话,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和表达,比大城市里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困难。”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学生成为“边缘人”。如在小组活动中做无关内容的“局外人”,或在小组活动中不主动、不参与,只是照抄答案的“搭便车者”。对于“边缘人”,教师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依然采用讲授型教学时的直接干预手段进行管理,极少见到使用与合作学习相适应的教学预防和课堂调控的课例或教学片段。

三、有效互动的实现策略

想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建立互动的机制,设置互动的情境,运用多样的互动方法,积极组织学生互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1.教师组织积极互动

(1)建立小组合作机制。在学生互动中,能够认识到不同分组类型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进行分组,因此,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来分组是必需的。小组可以有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临时性分组,也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固定的长期合作的小组。临时性的小组设置更为灵活,可以分大组,6人左右;可以分小组,最少2人。小组的优势是每个成员都有更多参与的机会,也不要成员有多高的交流技巧,对于简单的任务很快可以处理好并达成一致意见。大组的优势是容易产生更多的观点,也更能处理一些复杂的论点,并可以不断发展为复杂的交流技巧。而以长期合作为目的的固定小组则更容易建立较为固定的模式,小组成员更为默契,分工更容易明确,合作更具凝聚力。不同组的类型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不同的主题讨论、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发挥各自有效的作用。

(2)全身心的倾听。倾听是一种技巧,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扮演着“说”的角色,而很少扮演“听”的一方,即使有听也只是用很少的时间做选择性倾听,且更关注正确的说法。实际上,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观点,都需要全心全意地听和回应以理解说话者的词语、意图和情绪,倾听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基础,对师生关系有重要影响。

(3)关注每个互动环节,及时回应学生的反馈信息。互动可能由多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构思,给学生以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互动离不开师生信号的反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示理解或不理解时,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回应,如当学生表示明白时,教师应给予赞扬或肯定,当学生尚有疑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回应。比如当一两个学生发出信息表示不理解时,可以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专门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当几个学生表示不了解时,可以在做练习时专门组织他们在一起给予辅导。另外也可以让理解的同学和没有理解的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帮助。

2.采取多样的互动方法

(1)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与自己互动的基本方式。要想让课堂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互动起来,除了自己知道怎样促进互动之外,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学会怎样配合教师的新型教学行为进行互动。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机会少,课堂互动少而使得学生缺乏互动的基本技能。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互动的基本技能。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基本约定,基本约定是师生双方为提高互动效率降低信息损耗而事先设计并训练定型的一些通过形体、语言及物理特征而规定的基本默契动作。如“拇指向上”表示“明白”,“拇指向下”表示“不明白”,“手指做ok状”表示“准备就绪”,“手指√型”表示“正确”,“两食指成×型”表示“不正确”等,这些约定好的动作需要加以训练和强化,以实现高效率的师生沟通。在利用语言进行课堂交流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分组学习时学会小声说话,而在全班交流时学会大声说话,发言人要面向大多数人讲话,而听者要身体朝向发言人等习惯。同时在非口语交流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书面语言之外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图画、图表、图文结合、表格、树状图等,只要这些方式是学生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都可以使用。

(2)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触发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提问使互动有效,而不良提问则使课堂变得紧张和乏味。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定提问的范围,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设定提问的类型,如果希望学生知道和了解知识,那么你的提问只需让学生从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从书本、教师讲课、学生讨论结果或是其他书籍、互联网等信息来源中找到正确答案即可;如果希望学生再深入一步理解教学内容,那么你的提问需要让学生从几个类似的答案中作出分析、判断和选择,当师生互动越来越默契,互动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那些“类似的答案”甚至可以由学生来提供;如果希望学生深度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你的提问则要设计到让学生付出思考、进行演算的程度,这类问题应该鼓励学生给出与众不同的结果。当师生互动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就会发现,课堂互动最重要的是进入到生生互动的环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合作状态下自主学习的产生。另外,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实施提问,包括提问对象的选择、呈现问题后的停顿、进一步的追问、对答案的反馈与评论等技巧。

(3)动态、静态学习的调配与空间资源利用。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奋时间,消除大脑疲劳,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听课、书写、阅读、思考、想象等的静态学习之外,设置和安排一些讨论、手工、展示、情景表演等动态学习环节。另外可以安排几次让全体学生离开座椅的活动,充分利用教室内的空间,让学生在墙壁上、地板上、过道上、走廊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前后排的学生、左边和右边的学生能够相互交叉、交换位置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动静转换,达到既消除学生疲劳、又不浪费学习时间的双重效果。

3.让学生学会互动

许多课堂互动最终流于形式,其操作上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集体意识,不会使用团队交流技能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进入分组的合作式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低效或无序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互动之前,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素质达到小组水平,并进而达到团队水平。

(1)让学生学会相互关注、照顾。将学生分为固定小组后,教师需要训练成员树立集体意识,互相关注,提示学生习惯于通过观察本小组成员的神情、行动和个体相对于小组的位置、朝向、距离,迅速判断还有哪位成员没有融入集体状态,要及时给予提醒。在小组进行学习活动时,当有个别成员未能参与时,教师要教给其他学生用打手势等方式提醒其参与到小组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来,或调整该成员的座椅位置,使其真正参与小组学习。

(2)让学生学会讨论。学生要进行互动,离不开相互讨论,但在一些讨论课的尝试中发现有些学生不会讨论,有时会出现言语中相互人身攻击的现象,为此,有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讨论和对话的语言。“讨论是就一个观点交换想法以分享信息和解决问题。对话则是通过引导与提示、减少选择、最低化冒险和错误以及加速‘移交’的概念和原则的提问和讨论,获得共同理解。”二者是不同的,讨论更注重此长彼短的辩论,而对话更注重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如本组的人力资源,通过分工体现每个成员的优势,对弱势成员给予特别的关照或帮助其完成任务。如课堂上的空间资源,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提示学生多利用课堂资源使任务完成更加顺利,如挪动桌椅扩大活动空间,利用小黑板、大白纸等扩展书写空间等。

(4)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内的倾听中,让学生通过位置、朝向、距离、身姿的变化,保证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都能相互看到对方的眼睛,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的关注点都应集中于发言人身上,中间不应有视线的阻隔;全班倾听时,发言人面向大多数人,全体成员应面向发言人;指导学生边听边记录或记忆,并思考。

(5)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成就感。当小组每个成员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不同分工并顺利完成时,自信与合作的快乐就会被强化,才有持续的合作热情,小组才能真正演变为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团队。

总之,实现良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既要智慧地创造互动的情境,又要掌握互动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互动的能力与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互动,实现交流、启发和引导,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成长,提高能力,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3] 王佳红.建构和谐课堂促进有效教学——和谐互动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2010.

[4] 刘妍.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9(2).

上一篇:论中学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体育时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