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5-09 08:25:42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实证分析

摘 要:中国的通货膨胀被视为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外在表现。而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原因,有一种解释是国有企业在贷款的使用上存在预算软约束。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说明了国企在贷款使用上的预算软约束显著地影响了通货膨胀率。为此,只有进一步深化国企和银行业的改革,才能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预算软约束;有限滞后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85-02

1 引言

利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历来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邹恒甫,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对物价上涨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的讨论,历来主要分为两派。根据笔者观察,这次也不例外:一派认为当前通胀的主因是需求过剩,因此央行的加息力度应该再大一点,让百姓安心把钱存入银行,从而遏制通胀;另一派却认为当前通胀是由于美元贬值所导致的国际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引起的外部输入型通胀,因而主张加快人民币升值、推行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遏制通胀。

对于物价上升的成因,笔者认为可以对国有企业在贷款的使用上存在的预算软约束加以考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两个作用机制:

(1)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聚了主要的存款资源,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下,这些资源主要配给了国有企业(袁钢明,1997)。因此,国企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着银行的资产质量,对银行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谢平,1999)。由于国企预算软约束的存在,科尔奈认为:“银行的贷款不再是严格的预付,它的发放不再和预期的生产及销售联系在一起。”相当多的国企在借贷时,并没有考虑还本付息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打算还债。容易得到的自然不会珍惜,在对贷款的运用上往往也缺乏长远的打算,使用效率低下,他们认为有国家收拾烂摊子。国企在对贷款运用上的预算软约束最终会在银行账面上反映成不良资产的累积(张杰,1999)。国家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往往会对其再注资(易纲,1995),这就形成了银行预算软约束。有研究(施华强,2004)表明,在国企预算软约束和国有银行预算软约束的双重作用下,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大量累积,危害金融市场的稳定。国家注资的行为势必会增加货币的供给,引起物价的上升。

(2)由于对贷款资金的使用上效率低下,可以认为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供给,这必然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本文的目的是检验国企在贷款使用上的预算软约束是否显著地影响了通货膨胀率,这对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下的推进国企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 模型设定与回归

实证检验需要找到一个用来表示国企贷款使用的变量。由于国企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因此本文采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表示贷款规模的扩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3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国企在贷款使用上的预算软约束显著地影响了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可计算得这一影响的平均滞后期为1.85年。

由于通货膨胀率可显示银行风险累积的程度,回归结果表明银行对国企的贷款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账面上的呆坏账,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上升,上面所说的呆坏账引起银行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这类型的银行风险是隐形的。但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居民的理财途径大幅增加,存款增速放慢,银行的现金供应就会较以前紧张。最近几年的居民存款增速放慢,大量储蓄存款分流的资金在基金和股票一级市场上沉淀的状况已经将银行体系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储蓄增速放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中国居民储蓄增长率的下降却是未来总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应着力于在制度上解决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上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有银行的放贷管理,对那些赖账的国企不能因为有政府的隐性担保而持续放贷。这需要银行的进一步改革。确切地说,只有真正建立起了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国有银行真正获得了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才能彻底摆脱各种政府的干预,才能与国有企业形成真正的金融交易关系,摆脱政府的隐性担保,使我国的金融秩序得到稳定。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5).

[2]袁钢明.国企负债约束软化[J].中国国情国力,1997,(10).

[3]谢平.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1999,(4).

[4]张杰.转轨经济中的国有银行呆账[J].金融研究,1999,(5).

上一篇: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探讨 下一篇:国际贸易支付中信用证软条款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