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的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9 07:25:11

学生视角下的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一、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情况

招生数量是影响中职涉农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充足的生源是保证中职涉农专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大批人才的提前,也是涉农专业不断壮大的保障。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数量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法规等。据表1可知,2000—2012年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情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此阶段涉农专业招生比较困难,年均招生5.5万,占中职招生总人数的4.25%,究其原因是由于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在面对同样具备中等学历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时,更多人选择升大学几率相对较高的普通高中,如此便导致包括涉农专业在内的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大幅下降。第二阶段(2003—2008年)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人数逐渐增加。该阶段涉农专业招生情况出现好转,年均招生数为23万人,是第一阶段的4倍以上,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该文中明确提出要扩大中职规模,提高中职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比例,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国家对三农问题寄予很大关注,并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措施,这些都对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阶段(2009—2012年)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大幅提高。这一阶段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年均招生数86万人,是第二阶段的3.7倍左右,涉农专业招生数占中职招生总数的12.80%。这一阶段人数大幅度增长与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有关,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2009年12月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2012年经国务院同意将免费范围扩大至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涉农专业的招生。但是分析该阶段内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2010年人数激增后,随后两年人数有所回落,说明免费政策的吸引力存在暂时性,人们是否选择涉农专业受固有观念、个人兴趣、毕业流向、薪酬待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二、中职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情况

伴随着中职涉农专业在校生人数的增多,中职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重问题日渐凸显。由于大部分涉农专业处于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地位逐渐边缘化,导致大量涉农专业优秀教师流失,新教师又得不到补充,最终导致学生增加的同时中职涉农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专任教师严重缺乏,中职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过高。如图1所示,中职涉农专业生师比总体呈现逐年攀高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为25:1,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更是高达95:1,远远高出发达国家中职平均生师比15:1的比例。

三、中职涉农专业生源结构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可以分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生源。近几年虽然中职招生困境有了一定缓解,但是生源类型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成为制约中职涉农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根据图2可知,总体而言2003—20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占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总人数的半数以上,2005—2007年更高达80%以上。其中仅2009、2010年比例未超过50%,这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200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并于2009年实施了相应的免费政策。政策的倾斜扩大了生源范围,中职涉农专业广泛的吸引了社会生源,社会生源(尤其农村劳动力)比例的扩大,符合农业职业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积极的帮助。然而从2011年开始,中职涉农专业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比例再次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相关政策的吸引力存在暂时性,未能从根源上真正解决中职涉农专业生源单一的问题。由此得出结论,我国中职涉农专业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的趋势将会继续延续,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与生源类型单一的矛盾仍将共存。

四、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情况

随着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涉农专业的招生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招进来以后如何留住学生,减少学生流失率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如表2所示,除2010、2011年外其余年份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流失率均大于10%,中职涉农专业存在较高的学生流失率。观念陈旧、学校变相收费、教学质量不高、就业待遇较差、学生急于就业等是导致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2011年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人数多于招生人数的两成左右,这是免费政策和培训政策调节下,中职涉农专业吸引更多生源入校学习的结果。然而2012年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率再次攀爬,说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高的问题。这不仅是单纯过快发展中职涉农专业、没有解决专业就业路径的结果,也反映出涉农专业未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

中职涉农专业以培养在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受专业自身特点的限制,大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岗位在农村,如茶叶生产与加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草药种植专业等。但是,全日制学生的就业意愿往往不在农村,他们希望通过读书在城市寻找到稳定的工作。虽然一部分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留在城市工作,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城市难以找到对口工作。2012年,学者王欢以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价值取向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两方面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最初的就读意愿并非是职业教育而是普通高中,即便选择了就读,部分学生也是想以中职为桥梁继续升学进入高职学习;就业意愿方面,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希望在城市就业,而且比起其它专业学生更倾向毕业后创业[2]。这一调查结果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中职涉农专业的出口并不能满足全日制学生的就业需求,学生的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也就是说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冲突,不能完全满足全日制学生的需求。

六、中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建议

(一)扩大中职涉农专业培养对象的范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界著名学者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而不是学生,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市场信息[3]。这一办学思路对于解决我国中职涉农专业生源单一的现象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中职涉农专业应将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现有的大批基层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村干部、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而不应只把目光锁定在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群体上。这些成年农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职教育,但他们具有应届初中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有学习涉农知识的需求,有农业生产经验和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长期扎根于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劳动力来源。因而让成年农民接受中职涉农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将培养对象扩大到成人群体,这既解决了中职涉农专业招生难的问题,又提高了农村现有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技术,成为具有一定技能、可自主创业或再就业的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4]。

(二)建立高素质的中职涉农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着学生对于涉农专业的认可度。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师资人数少、质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扩大涉农专业师资队伍数量需要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吸引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企业中具有现代农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中职涉农专业可以通过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的方法,让优秀的农业企业人员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解农业推广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甚至可以请有经验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做种养技能的培训,通过交流学生熟谙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相对于量的扩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样迫切,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方面,需要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能[5]。因此要建立涉农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让教师到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参与一线农业生产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调动专业教师投身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学习之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由学生、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培训基地负责人等多方主体共同评价,明确教学管理、专业能力等多角度的评价内容,以期建立在测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职涉农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最终到达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

(三)解决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出口难的问题不管是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高,还是生源渠道单一的问题,其实都说明中职涉农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毕业生出口难。对此,从学生的价值取向出发,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对于愿意就业的学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但是,从事其它类型的工作又缺乏竞争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开展职业指导,为他们更科学地做好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另外,要积极进行创业教育,这是解决当前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增加与创业有关的实用技能、国家关于创业的各种政策和法律以及商务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一些模拟创业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创业的乐趣和艰辛,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对于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工作地方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对项目优先审批、无息贷款等[6]。第二,对于愿意升学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畅通升学渠道,提升学历教育层次。学历的限制是当前中职毕业生难以进入农业事业单位的重要原因,他们在与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面临竞争时处于劣势。鉴于此学校可以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采取“3+2”或“3+3”的联合办学方式,学生前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后两至三年进入高职对口专业学习,为愿意进一步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学生提供升学机会。

作者:王立斌 张冰洁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生态园林应用于城市环境保护论文 下一篇:煤炭资源回收论文